萧何跟刘邦有同事之谊,同乡之情。
他们都是沛丰人,都曾在沛县为官做吏。
在刘邦还是布衣的时候,萧何便多次凭借官吏的身份保护他。
当刘邦担任亭长之后,萧何依旧常常帮助他。
在刘邦因为官吏的身份派往咸阳服徭役的时候,其他官吏都赠送三百文作为路费,唯独萧何赠送五百文钱。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之后,沛县县令为了活命,准备响应起义,但是他知道自己在沛县可怜的影响力,作为秦朝的基层官吏他在做沛令时作威作福,他十分清楚自己在当地百姓心中并没有好印象。当他找萧何、曹参商议时,萧何、曹参推荐刘邦。
沛县县令开始同意,但是不久又反悔,可是为时已晚。
刘邦顺利拿下沛县,有了起义的资本,成为沛公。
萧何拥有了更加宽广的自我价值实现平台。
刘邦成为汉王后,萧何为丞相。
刘邦率军平定三秦时,萧何留守巴蜀。
刘邦与众诸侯东进攻打项羽时,萧何守卫关中。
刘邦在京索之间抵御项羽时,萧何为了解除他的疑心,派遣子孙兄弟前往刘邦的军营。
萧何在持续不断地把自己的心血投入到大汉的筹建中,他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大,他已经从以前的大汉建造者,渐渐的成为既得利益者。
“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萧何通过掌控关中后勤,深度绑定大汉命脉,他的利益早已与大汉存亡融为一体。
在韩信被杀之前,萧何的职位是丞相,他距离大汉相国只剩一步之遥,此时大汉相国的职位是空着的。除非他有取代刘邦的想法,否则相国将是萧何能够取得的最大官职。
萧何与韩信的情谊没有他跟刘邦铁。
萧何追韩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并不是他们有特殊的关系,而是韩信有“用”!说的难听一点就是他有“利用价值”。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根据《史记》的记载,汉元年四月,刘邦入蜀。八月,从故道还,开启楚汉大战。
满打满算,萧何对于韩信的认识最多五个月,在这段时间内萧何对于韩信的认识更多是基于对其才能的了解,根本无法深入了解韩信的人品。
后来韩信请封“假齐王”。
不受诏合围项羽,导致刘邦败于固陵。
降为淮阴侯后,常称病不朝从,日夜怨望、居常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韩信曾经去拜访刘邦的连襟樊哙,樊哙对他跪地行礼,迎送都十分恭敬,开口就称自己为 “臣”,说:“大王竟然肯光临我家!” 韩信走出大门后,笑着说:“我这一生竟然要和樊哙这样的人同列为伍!”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韩信甚至说过:“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臣多多而益善耳。”
陈豨被任命为巨鹿太守后,去找韩信辞别,韩信握着他的手,避开左右在庭中密谈。如果陈豨不造反,或许不会令人怀疑。但是随着陈豨的造反,韩信以前的所作所为都会在解读中变得合理,韩信不管反还是不反,他都已经成了刀俎上的鱼肉!
不管是刘邦、吕后还是萧何为了汉朝的稳定,都需要解除来自韩信的威胁,这一点关系到他们的核心利益。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古今适用。
而且,当吕后与萧何谋划除掉韩信的时候,萧何已经没得选了,他只能参与,如果不参与,万一韩信谋反证据确凿,萧何将会面临失去刘邦信任的可能,他不能拿自己家人的未来,赌一个他并不是特别了解的人。
韩信被杀后,刘邦立即封萧何为相国,增加五千户,并派遣五百人和一都尉保护萧何。刘邦这一手,彻底把萧何与军功集团割裂开,萧何与皇权更加绑定,他成了维护皇权的代言人!而且这种保护,同时也是一种监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