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浓香文酿团队
浓香三万里系列
从中国白酒试点之先驱,参与制定浓香型白酒行业标准,再到举办数十期酿酒科技技术培训班,为中国酒业培育数以万计的技术骨干……泸州老窖始终致力于引领中国白酒技术发展,推动浓香技术开枝散叶,造就如今“浓香天下”的宏伟蓝图。
北纬28度的浓香团队持续策划“浓香三万里”系列文章,实地走访20世纪60-80年代到泸州学习或参与试点,以及参加泸州老窖在各地举办各类培训班的行业专家、酿酒骨干等,以脚步丈量浓香之广,还原那段鲜活的时代记忆。
本期来到陕西安康,看浓香技艺的传播如何让此地的酒脉传承并焕发新的生机。
泸州,四川盆地温柔的南缘。长沱两江在这里相拥,万年不息的水流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浓香型白酒的故乡。
向北八百里,越过巍巍巴山,便是安康。这里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如巨龙盘踞,汉水似玉带穿城而过,千百年的农耕文明在这片沃土上孕育出一方佳酿。
1983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肆虐汉水之滨。面对满目疮痍,安康酒厂人在重建的号角声中,循着酒香南下,到泸州老窖学习浓香工艺技术。自此,开启了一段跨越山水的技艺对话。
多元文化的十字路口
如果你偏爱山水环绕的惬意,定会被陕西安康独特的地貌深深吸引——这里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腹地,“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对这片土地最精准的勾勒。层叠的群山、蜿蜒的汉水与零星的田畴相映,让人一眼便心生眷恋。
|安康是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域,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 个。截至2024年,安康市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9种,其中国家一级23种,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秦岭羚牛、朱鹮、林麝等;有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7种(含变种),其中国家一级5种(含变种),包括红豆杉、南方红豆杉、曲茎石斛、象鼻兰、珙桐等。图源:邵向东
这道天然的生态屏障,不仅阻挡了北方寒流,也减缓了南方湿热的侵袭,让安康成为珍稀动植物的“基因库”——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在林间漫步,朱鹮掠过汉江水面,3300余种野生植物和790余种野生动物在此共生,自然的厚赠,为安康文化刻下最原始的印记。
文明因水而兴,穿越340公里安康土地的黄金水道——汉江,是真正的文明脐带。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而得名安康。蜀河古镇的青石码头、船帮规约的古老文本、回荡在江面的汉江号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清水之源”,都诉说着这里深厚的“水之缘”。
地理格局的特殊性,也让安康在古代成为列国的“文化十字路口”。商周时期,安康为庸国封地,称“上庸”,地处秦、楚、巴三国交界地,成为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碰撞融合的前沿。同时,它又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可谓“东西荟萃”“南北交融”。
|据《安康市文化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先属楚,后归秦,秦统一后设西城县,汉代属汉中郡,这种频繁的行政归属变迁,推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渗透—— 楚文化的浪漫灵动、秦文化的厚重务实、巴文化的豪放质朴,共同融入安康文化基因,体现在汉调二黄的声腔韵律中,也藏在紫阳民歌的歌词曲调里。
唐代以后,随着“茶马古道”支线的兴起,安康成为陕南重要的商贸节点,蜀地的茶叶、秦地的丝绸、楚地的瓷器在此交易,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
安康更是古丝绸之路源点之一,从贸易路线来看,安康一方面通过子午大道连接关中城市群、关天经济区,进而与丝绸之路的主干线相连,使得本地商品能够流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另一方面,安康境内的汉江水道,作为沟通我国西北、西南、中南的黄金水道,在古代贸易运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人员往来与货物集散的战略通道。
|出土于安康市石泉县的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更是安康与丝绸之路紧密联系的重要象征和历史物证。这一文物的发现,直观地反映出安康在古代丝绸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印证了此地曾是丝绸之路重要起源地之一。图源:陕西日报
唐宋时期,凭借自身丰富的物产资源与优越的交通区位,安康成为两大贸易通道的重要连接点,源源不断地将茶叶、丝绸等商品输往国内外市场,在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越过四川盆地,将视线转换到向南八百里的泸州,这里同样地处“地理交界点”。
四川、贵州、云南三省交界,长江“黄金水道”与陆路驿道的交汇,让泸州成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据《泸州市志》记载,泸州自西汉设江阳县以来,便是川南重要的行政与军事重镇,三国时期属蜀,唐代为泸州都督府治所,管辖今川南、黔北、滇东北部分区域。
“三省通衢”的区位,让巴蜀文化、滇黔文化、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宋时,泸州成为全国27个商业都会之一。宋人赵懿描述当时江阳:“其时百姓家积有余,谷物咸多上市,百市廛赤繁华,四方商贾络绎于市者,年复于是也。”
|泸州宋代石刻被誉为“石头上的宋史”,其雕刻技艺冠绝西南。南宋时期,泸州凭借长江黄金水道成为西南重要商埠,经济繁荣催生出独特的艺术审美:武士、四神、神禽瑞兽、神异人物等题材丰富,既有巴蜀文化的细腻,又融入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神秘元素,再现“西南要会”的繁华景象。图源:泸州市博物馆
而四川盆地地理气候优势所造就的“天然发酵池”,孕育的独特菌群和“巴人善酿”的传统,让酒成为泸州最有特色的一张名片。
从先秦酒脉绵延至今,泸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浓香型白酒起源地。作为这一酒脉的传承与代表,泸州老窖则以700余年不断代的传统酿制技艺,将这份底蕴具象化——浓香技艺的开创者、浓香标准的制定者和浓香品牌的塑造者和白酒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彰显着中华传统技艺的磅礴生命力,在中外酒文化中独树一帜。
|图为安康汉阴凤堰古梯田。考古发现中,安康西起梅子铺、东至迎风坝的百里川道,农业生产开发可追溯到7000年前。《水经注》载:“汉水右对越河谷口,山有大坂,越川在中,黄壤沃衍,桑麻列植,佳绕水田。”图源:陈良忠
而有着悠久农业开发史的安康,亦有酿酒、饮酒的习俗,新石器时代和秦汉时期遗址的出土文物中,陶、铁、铜制的瓮、钫、樽等酒具屡见不鲜。
明末清初,南方和中原各省的人口大量涌入,《安康县志》载:“客民种植苞谷和洋芋,大大提高粮食产量,由不足变有余,带动酿酒,熬糖等业,促进商品交易。”清代陕西地方县志记载:“金州出好酒,曰清虚堂。”民国时期,安康民间酿酒星罗棋布,街衢酒肆举目可见。
1951年12月,安康地区第一家全民企业——地方国营安康酒厂组建,厂址在城区“龙窝”,即清代清虚堂名酒产地。
由于当时生产规模极小,纯属手工作坊式生产,运输主要靠人担肩扛,进厂道路仅能通行人力车。至1956年,酒厂达到年产小曲酒50吨、产值10万元的计划规模。
|1951,地方国营安康酒厂由安康专区税务局投资10吨小麦(折合人民币2000余元)组建成立,厂址在城区龙窝。龙窝因清虚堂而闻名遐迩,历代相传为酿酒的风水宝地。图源:泸康酒业
1958年7月,因生产需要,酒厂整体迁入东郊枣园村,至1982年,酒厂先后改小曲白酒为糠曲白酒,进而改为夫(麸曲)曲发酵。
其间历经七次扩建,酒厂建筑面积达到1.2万余平方米,涵盖机械化酿酒车间、粉碎车间、夫(麸)曲房、水井房、储酒库等,企业年总产值达225万元。
|1958年,迁入东郊枣园村的新酒厂。图源:泸康酒业
此时,地处四川一南一北的泸州与安康,或许不会想到,在不久的未来,会因酒相连。
泸州与安康相会,共造“泸康”
“水为酒之血,好水酿好酒”,这是酿好酒的法则之一。因而,酒厂选址多在江河之畔。
安康酒厂自1958年搬迁到的东郊枣园村,坐落在黄洋河与汉江交汇的河漫滩一级阶地地带,可便捷地取汉江地下深层泉水,却由于地势低洼,年年遭受洪水威胁。
|20世纪80年代,建成后的高井厂区。图源:泸康酒业
1983年7月31日,汉水爆发了四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全厂遭受了灭顶之灾,厂区内最深水位深达9.8米。
为彻底摆脱洪水威胁,安康酒厂决定厂址易地改建。同时,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为顺应市场需求,安康酒厂认为,必须做一款以浓香型白酒为主导的产品。
在当时,泸州老窖不仅是蝉联历届“中国名酒”称号的名厂,在行业内享有盛誉,也积极对外进行技术推广。在20世纪60-80年代,累计培养了数万名酿酒骨干。
囿于技术方面的资源,正在“求变”中的安康酒厂将目光投向了泸州老窖(时厂名为泸州曲酒厂)。“泸州老窖在那时已经家喻户晓,我们那时候遇到了毁灭性的情况,相当于重建酒厂。听老厂长、老一辈人说泸州老窖好,当时我们也抱着去看一看的想法,没想到去了后跟人家一说,人家真能传授技术。”陕西泸康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平介绍。
|泸州老窖持续不间断酿造450余年的1573国宝窖池群
随后,安康酒厂不仅派工人去泸州老窖酒厂学技术,还把泸州老窖酒厂的酿酒师傅和珍贵的窖泥带回了安康,两厂缘分自此开端。
1985年,安康酒厂时任党总支书记、厂长何兴广带着张广富等干部职工前往泸州老窖酒厂学习考察。
归来后,双方协商于1986年4月29日签署《曲酒生产技术转让协议书》及《关于聘请泸州曲酒厂技术协议文件》,开启了技术合作。泸州老窖将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使其产品质量基本上达到泸州曲酒厂相应产品质量标准。此外,泸州老窖还安排技术工人到安康酒厂指导建厂、建窖、培养窖泥等关键步骤。
|1986年,泸州曲酒厂派师傅给泸康技术指导,双方签订《曲酒生产技术转让协议书》。图源:泸康酒业
第一批被派到安康酒厂的两名泸州老窖酿酒师傅,进安康酒厂车间察看了窖池后,提出了详实的实施方案。
浓香型白酒讲究“千年老窖万年糟”,想要酿出好酒,首先要从培养窖泥开始。于是泸州老窖酒厂便安排用运酒的罐车,一路翻山越岭,为安康酒厂送去一些窖泥,作为母窖泥,成为发酵时用到的底物。
“我们在安康本地挖取了一些黄土,用这些黄土和四川运回的窖泥、黄水和到一起进行发酵,发酵完检测多种微生物存在后糊入窖池。”
|图为泸康黄金老窖池。窖池越老,窖泥中微生物驯化越成熟,产出的酒又香又醇。这是漫长历史雕琢的结果,而非现代工艺可复制的财富。图源:泸康酒业
安康酒厂过去的主要产品为麸曲酒,以玉米为原料,发酵周期不过一周。而泸州大曲酒以高粱为原料,每轮发酵长达90天,两者方方面面有着差别。
为了更好地传承大曲技术,安康酒厂特意选派了新职工跟着泸州老窖的师傅学习。今年已经61岁的赵承安是跟着泸州老窖师傅的“学一代”,如今已是陕西泸康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酿造车间主任,国家级酿酒师。
当时,安康酒厂正为重建酒厂征地,恰好就征了赵承安家的地,刚退伍的他由此进了酒厂。他回忆说,“我们厂的老师傅们都没到新厂来。因为老师傅带了一点架子,认为自己会烤酒(意为老师傅会依靠固有经验),所以原来的师傅都没选。”
|2025年4月,中国浓香口述史项目组赴陕西泸康酒业采访赵承安(左)、李平(右)等技术专家
泸州老窖派到安康酒厂指导的其中一名酿酒师傅姓“巫”,当时已有68岁,他的妻子和孙女也同行。“巫师傅身体健朗,工作时经常在2米多高的窖池跳上跳下,他的酒量更好,都是用瓢饮。”
在赵承安的印象里,巫师傅可谓一名“严师”——不听话就要被“打”。虽然两地口音迥异,必须放慢语速,技艺要点才可清楚明了,并且反复强调,力求入心落实。从建窖到酿造,每一步,赵承安都跟随着巫师傅,师徒相承、口传心授。
令赵承安现在回忆起尤为趣味的是,也因为两地“方言”隔阂,巫师傅语速一快,自己和师兄弟们便听不懂了,尤其是师傅因徒弟们技术失误“骂人”时,恰好免于被师傅“骂”。
|泸州老窖的“鸡公车”。鸡公车是一种以人力推动的小型运载工具,又称独轮车,因行进时会有叽咕作响而得名。在泸州老窖的酿酒车间,鸡公车被用来运输拌曲之后的高粱等酿酒原料,鸡公车见证了泸州老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酿酒工艺的传承。
泸州老窖的酿酒师傅在对安康酒厂开展技术指导期间,为了保证酒的质量,所用工具都非常讲究,全部选用木制品。其中就有被安康酒厂职工“吐槽”的“鸡公车”。
今陕西泸康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平,于1988年进厂,他也是赵承安学习泸州老窖酿酒技术后带的第一批徒弟。“我们把鸡公车叫作独轮车。那时我们就想,为什么不弄成两个轮子,可以稳一点。实际操作才知道,窖池通道很窄,独轮正好通行。”
在当时,19岁的李平刚刚进厂,对酒还不太了解,他也想不通为什么铲糟为何不能用更好用的铁铲,“回马上甑”时也是用的木簸箕。“是巫师傅给他们说,传统工艺中的这些木制工具,一来是传承,二来是为确保酒的品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酿一方好酒。酿酒讲究地理条件,泸州老窖的技术指导人员也因地制宜,根据安康当地气候条件,在泸酒工艺基础上改进了技艺。
|泸康头曲无处不在的广告 图源:泸康酒业
安康酒厂也在传承学习中不断探索,经过2年多的艰苦劳作、试验,于1988年生产出了具有典型浓香风格的大曲酒——“54度泸康头曲”。因为这款酒是四川泸州与陕西安康的结合,故取自泸州的“泸”字和安康的“康”字而定名。产品一经上市,就赢得了广大消费者好评,并斩获“陕西省优质产品”称号,作为酒厂创收的主要产品,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泸康系列获奖 图源:泸康酒业
因着泸州老窖和安康酒厂这段缘分,1998年,安康酒厂正式将厂名进行更改,即为“安康泸康酒业有限公司”,2002年更名为“陕西泸康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迈向下一程,酒香传承无终站
泸康酒厂在大刀阔斧重建的七八十年代,泸州老窖编写了150多万字教材,并印刷成册作为商业部、轻工业部、农牧渔业部、四川省酿酒培训班教材,并开设“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理化分析与生产”“制曲工艺与质量”“勾调尝评技术”等培训班。
|1984年11月7日,中商部浓香型曲酒工艺培训班结业留影拍摄于泸州老窖。这张照片见证了泸州老窖作为中国白酒行业“黄埔军校”,为全国浓香型白酒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历史时刻。
商业部技术协作会议是当时最出色、最有成效、最受欢迎的协作会。泸州老窖为首届组长单位,1985年召开首届大会时,泸州老窖原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国际酿酒大师赖高淮为组长,白希智、于桥、徐光陈为副组长。泸州老窖向会员单位传授八项关键生产技术,是所有酒厂中传授最多的。
其中,白酒板块先后在昆明、泸州、成都、万县、邛崃、大连、西安、广州、洛阳、顺德、伊犁、乌鲁木齐、武威、广汉、彭州、陇南、上饶、北海、习水等地开会,将浓香型白酒酿制技艺传播更远更广。
1987年,四川日报以《一花引出百花开》为题报道泸州老窖向全国各地传授浓香型白酒酿制技艺事迹。后来,泸州老窖被誉为中国白酒行业的“黄埔军校”,以赖高淮为核心的授课人员,累计给中国白酒培育了数万名骨干人才。
|图为1987年《四川日报》文章《一花引出百花开》
赖高淮、张良、沈才洪、张宿义……如今,在泸康酒厂博物馆里,泸州老窖酿酒专家的身影时时出现。
新世纪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双方友好合作,泸州老窖集团于2007年到泸康酒业进行考察、技术指导,就双方以后在技术交流、产品发展方面进行了交流,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双方的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8年,赖高准在泸康参与品鉴。赖老十分关心泸康的发展,曾多次莅临泸康开展“现场技术指导”工作,特别是在泸康酿造技艺改进和酒质提升方面,给予了悉心指导,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和具体改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泸康原酒的质量和口感。为泸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图源:泸康酒业
2018年9月,泸康酒业邀请赖高淮等专家来公司指导酿酒生产工艺。当年10月,在泸康酒厂3万吨白酒迁建投产之际,赖高淮再次到访。李平说,“近些年,赖老到厂里指导至少都有五六次。我与宿义总也时常通电话,问询酿酒方面的问题,他都乐于解答交流。”
|赖高准参与泸康品鉴 图源:泸康酒业
“泸州老窖对行业的最大贡献是胸怀。”赵承安感慨地说。
每年交流互访,使泸康酒业的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市场营销能力有了极大提升,逐步成长为多元化发展的国家中型企业、陕西省酿酒骨干企业,使泸康品牌唱响三秦大地。
岁月如酒,越陈越香。从20世纪八十年代的手把手传授,到新世纪的再合作,两地酒厂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用一杯杯美酒,书写着中国白酒产业的动人篇章。
|2025年4月,中国浓香口述史项目组赴陕西泸康酒业采访赵承安、李平等技术专家(左起:陈续涛、李史明睿、杨琳、戴静文、李蓓、刘冰若、赵承安、李宾、李平、赵明利、景俊鑫、张宗伟、王杰、柯钦)
如今,当人们在安康品尝到那带着泸州风韵的浓香美酒时,或许不会想到,这醇厚的滋味里,沉淀着那场跨越巴山蜀水的技艺对话,那段在酒香中愈久弥新的真挚情谊。
精华观点集萃
1983年,位于陕西的安康酒厂重建,得到泸州老窖酒厂的技术支持,开启了大曲浓香酒的酿制。1998年,安康酒厂更名为“泸康酒业”,一个“泸”字牵引起了两地之间的渊源。几十年来,两地间的酿酒技术交流不断,可谓“一笔写不出俩‘泸’字,一江酿不出两香”。(泸康酒业位于安康,汉江之北,秦岭之南,汉江终汇入长江,故与泸州其实是同饮一江水。)
请关注安康交通广播视频号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中配图、文字等均来源于网络,并已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平台删除;如未告知,视为版权所有人同意我方使用。
来源:北纬28度的浓香
编辑:汤小珊
责编:童慧
终审:张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