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妇产科急诊室里,28岁的林女士蜷缩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右下腹的抽搐式疼痛。
“从上周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开始疼,一开始是肚脐周围,后来挪到右边,外院说是肠炎,吊了消炎药也没用,今天还摸出个硬疙瘩!”
丈夫在一旁急得直搓手,手里攥着厚厚的外院病历。
接诊的乡镇医院简单查体:体温38.8℃,右下腹明显膨隆,腹肌稍紧,按压时林女士疼得直皱眉,确实能摸到一个拳头大小的包块,质地偏硬,按不动。
结合她已婚、末次月经6月12日(规律)、尿HCG阴性(排除怀孕相关问题)的情况。
医生立刻安排了B超——结果显示“右侧附件区8.1cm×6.6cm囊实性包块,囊实性回声各占一半,边界清”。
“看起来像卵巢囊肿蒂扭转,可能已经有点缺血了,得赶紧手术!”医生判断道。
医生觉得是妇科常见急症,也没有觉得太大问题,但也没有敢太在意:
考虑到包块位置特殊,还特意请了普外科医生术前会诊,可会诊意见也倾向“先按妇科急诊处理,术中若有异常再联合操作”。
于是,手术灯亮起,乡镇医院的手术室深夜异常忙碌。
然而,意外发生了。
当妇科医生切开腹腔探查盆腔时,却傻眼了:子宫大小正常,左输卵管和卵巢完好,右输卵管和卵巢也毫无异常,哪里有什么“卵巢囊肿”?!
没办法,此时女人的肚子已经打开了,医生只能硬着头皮顺着疼痛的部位往深处找。
这时医生在右下腹的肠管和大网膜之间,摸到了那个10cm左右的包块——它被周围组织紧紧包裹着!
医生小心翼翼分离粘连时,包块突然破裂:一股带着粪石的黄绿色恶臭脓液涌了出来。
医生们下意识地后退了一下。
“王医生赶紧过来...!"正在台上的妇科医生瞬间意识到可能是阑尾化脓了,下意识的喊在一旁待命的外科医生。
顶着一股臭味,普外科医生当即判断:“是阑尾周围脓肿!幸亏我们还在”
还好,手术顺利。
术后病理提示:化脓性阑尾炎!
林女士术后第二天能下床时,拉着医生的手说:“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肚子疼居然是阑尾出了问题。”
这场虚惊背后,最容易被忽视的真相是:疾病从不会“按教科书出牌”,有时一个细节的遗漏,就可能让诊断方向跑偏。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在健康面前,很多“意外”其实是“可避免的疏忽”。
为什么会阑尾脓肿会“冒充”卵巢囊肿?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发展到化脓穿孔后,大网膜、肠管为了局限感染,主动包裹病灶形成的脓肿,发病率占急性阑尾炎的5%-10%,其中约1/3会出现在盆腔位置。
林女士的脓肿刚好长在右侧盆腔,与卵巢位置邻近;加上脓肿外层被组织包裹,内部是脓液和坏死组织,B超下就呈现出“囊实性包块”的特征,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卵巢来源的病变。
2. 病史疏漏+辅助检查依赖,踩中误诊“陷阱”
复盘整个诊疗过程,两个关键疏漏导致了误诊:
一是忽略了“转移性腹痛”——林女士最初疼在脐周,后来转移到右下腹,这是急性阑尾炎最典型的信号,却被外院“肠炎”的诊断和一周抗炎治疗掩盖。
二是过度依赖B超结果,没深究“感染指标异常”的矛盾点
林女士血常规显示白细胞16.8×10⁹/L、中性粒细胞0.896(均显著升高),而单纯卵巢囊肿蒂扭转很少伴随这么严重的感染,可这一点被“附件包块”的B超结果淡化了。
对于医生而言,一张B超单、一个检验数值固然重要,但患者口中“一开始疼在哪”“怎么变的”这些细碎描述,往往才是接近真相的关键;对于患者而言,也别自己给症状“贴标签”,把所有感受都完整告诉医生,才能帮医生少走弯路。
这个案例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得益于术中及时发现异常并调整方案,但它给所有医患敲响了警钟:医学不是“对号入座”的游戏,B超、CT等辅助检查只是“工具”,不是“答案”。
对医生来说,面对每一个“盆腔包块”的女性患者,多问一句“最初肚子疼在哪”,多查一项“感染指标”,可能就会避开误诊的坑;对患者来说,别因为“自己是女性”就默认腹痛是“妇科问题”,完整传递病史细节,就是对自己健康最负责的态度。
毕竟,诊疗的核心从来不是“快速下结论”,而是“找到真病因”。
案例来源:《阑尾周围脓肿误诊为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1例》,为阅读需要,案例情节有加工,文章原创,侵权必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