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豫东平原,田野里透着生机。在扶沟县城郊乡的河南安冠智慧农业产业园的玻璃温室内,皮肤黝黑的樊建国望着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泥土的气息。这位从乡村田埂上走出来的农家子弟,用了27年的时间把三座简陋蔬菜大棚变成了带动两千多户乡亲增收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三座大棚起步:“农民要靠技术刨金”
樊建国也曾经是一名打工仔:“我1992年到海南打工,在那里待了将近六年的时间,感觉老人孩子在家,聚少离多,我这个人恋家。那时候老家种的都是‘一麦一豆’,卖不了几个钱,我就想着大棚菜能反季节上市,说不定是条出路。”
万事开头难。当初建棚时由于不懂钢筋架构,选种时分不清品种特性,第一批黄瓜刚挂果就遭了霜霉病,樊建国连夜骑车到20公里外的县城请教专家。1998年冬天,曹里乡樊家村的地头多了三座崭新的蔬菜大棚。“最难是1999年开春,第一茬菜刚上市遇着连续雨雪天,棚里的黄瓜发生了冻害。”樊建国至今记得,他把家里的积蓄全取出来,买了新的保温膜,妻子带着哭腔劝他别折腾了。“我就不信邪,咱农民搞种植不能光靠力气,也得靠技术。”
凭着这股韧劲,樊建国的大棚渐渐有了名气。产出的黄瓜脆嫩多汁,辣椒色泽鲜亮,县城的批发商主动上门采购。“那时候天不亮就去摘菜,一筐筐往三轮车上装,虽然累,但看着钱进了口袋,心里踏实。”樊建国说,当年,他的三座大棚就靠种黄瓜赚了两万多块钱。
七赴异地学习经验:把“外地经”变成“本地招”
自家大棚火了,樊建国却把眼光投向更远的地方。2002年,他听说河北景县、山东寿光的大棚蔬菜全国闻名。“我当时揣着一万块钱就出发了,那是家里准备盖房的钱。”七次往返,他成了两地的“常客”,他跟着菜农学砌墙,蹲在棚里看通风,学习笔记本记满了三本,回来时行李包里装的全是土壤样本和种植手册。
“人家的技术好,但不能照搬。”樊建国带着样本跑到当时县里的农业局和蔬菜局,共同探讨适合本地蔬菜生产的棚型和技术。三个月后,扶沟县的首座巨型大棚建成了,一亩地能多收两千斤黄瓜,开支投入却省了四成。看到村民们纷纷上门请教,樊建国干脆开起了“大棚课堂”,手把手教大家建棚。“那两年,村里的大棚像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盖起5座。”
菜农抱团闯市场:合作社里的“共富经”
“单打独斗撑不起大场面。”樊建国看着乡亲们因为“高产低价”常被批发商压价,下定决心牵头成立合作社。2011年,扶沟县惠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运营,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采收、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
“以前自己种,买的种子贵贱不一,有的还出芽率低。”樊建国说,合作社统一从山东引进优质种子,每袋能省20块钱,还能保证纯度。合作社还与郑州、武汉等地的超市签订了直供协议,黄瓜收购价每斤比散户高出5毛钱。
2014年,樊家村被认定为贫困村,樊建国心里不是滋味。他主动找到村干部建议:“咱用‘合作社+贫困户’的法子,我来担保贷款。”他跑遍县里的农村信用社,帮贫困户贷到100多万元建棚,自己又垫钱减免10%的建棚工费,蔬菜上市收购时,再把价格提高10%。2019年,村里的105户建档立卡户靠种菜脱贫,整村摘了“贫困帽”。
“我是农民出身,知道穷的滋味。”合作社里的脱贫台账上,密密麻麻记着每户的增收数。“看着大家钱包鼓起来,比我自己赚钱还高兴。”2020年,樊建国被评为扶沟县劳动模范,领奖时他说:“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所有敢闯敢干的乡亲。”
向智慧农业转身:职业菜农的“科技梦”
2022年,49岁的樊建国又“折腾”开了。他发现传统大棚虽然能丰产,但人力成本却越来越高,标准化程度也不够。“还得往现代化、智能化上走。”他带着团队考察了五个省份的现代农业园区,最终决定建设海容模块温室和玻璃连栋温室,全力发展智慧农业。
2023年,占地500亩的安冠智慧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成,棚内看不到忙碌的浇水工人,取而代之的是自动控温系统和水肥一体机。“你看这屏幕上的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数据一清二楚。”樊建国眼里闪着光:“以前一个人管3亩大棚就累得够呛,现在管30亩都轻松。”
更让他自豪的是环保模式:园区用沼液代替化肥,不仅减少污染,还让黄瓜的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15%。“现在咱的蔬菜能追溯到哪天生、哪天长,超市里能卖上高价。”如今,产业园区年产果蔬1万多吨,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还带动周边3100多亩蔬菜种植,1192名群众在家门口就近就业。
来自汴岗镇的李海迎是受益者之一。“以前在外打工,一年攒不下两万块钱。现在在基地承包11亩大棚,技术有人教,销路不用愁,今年净落18万元。”他盘算着明年再扩种10亩,“跟着老樊干,心里踏实!”
从带头人到领路人:守护“菜篮子“的初心
2024年8月,扶沟县蔬菜行业协会成立,樊建国众望所归当选会长。“这不是荣誉,是责任。”他组建专业销售团队,每天汇总全县果蔬产量、价格,通过专业销售平台对接全国市场。如今,扶沟蔬菜远销二十多个省份,“惠民”“馨农达”等品牌成了金字招牌。
遥望智慧农业产业园,樊建国感慨万千:“从三座大棚到千亩产业园,变的是规模,不变的是对土地的感情。下一步我准备再建一个育苗中心,让更多乡亲用上优质种苗,还要搞研学旅游,让城里人来体验农耕乐趣。”这位土生土长的扶沟农民用坚守与创新,在黄土地上写下了属于新时代农民的答卷。他的故事是千万乡村振兴领头雁的缩影,樊建国用热爱扎根土地,用智慧点亮希望,带着乡亲们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金刚 通讯员 王志强 田昊霖
编辑/孙红 审核/牛春霞 监制/武文科 总监制/程战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