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走进大兴区清源街道康顺园社区,施工团队正有序作业。志愿者穿梭在楼栋间耐心讲解施工细节,认真记录居民反馈。他们是“金喇叭”志愿调解队的成员,也是推动老小区“逆生长”的重要力量。
作为大兴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康顺园社区通过党委统筹,创新推出“社工领办+志愿协同”模式,通过“金喇叭”志愿调解队,不仅系统破解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落后、治理难等痛点,更真正把服务送到居民身边,将质量监督落到实处,走出了一条暖民心、聚合力的社区更新之路。
专业培育:从靠热情到有本领
建成于1995年的康顺园小区,历经三十载风雨,楼体老化问题突出,外墙剥落、管道渗漏、窗户锈蚀,居民家中上下水隐患不断,改造意愿十分强烈。今年6月,康顺园社区综合整治提升项目正式启动。面对工程量大、专业监理力量有限的实际情况,社区依托街道社工中心及社区社工站,选拔3名持证社工担任“孵化导师”,系统性组建并培育“金喇叭”志愿调解队。
15名队员从原有的楼门长队伍中精心选拔,在社工带领下为街坊邻居提供监督施工质量、跟踪工程进度、解答居民疑问、协调施工问题等全程陪伴式服务。起初,志愿者心里也在打鼓:“我们自己都弄不明白,怎么帮别人?”街道和社区早有所备——队伍组建之初,他们就根据综合整治提升项目中的各项内容,为“金喇叭”志愿调解队的队员们“量身打造”培训计划,引入专业监理资源,开展2场“入户沟通+施工监督”培训与情景模拟,涵盖材料辨别、工艺标准、纠纷调解等多方面内容。
一位六十多岁的志愿者在参加专业培训后说,“以前看图纸像看天书,现在我能看懂窗口密封是否达标、水管坡度是否合格。”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开始敲门入户,用居民听得懂的语言向大家讲解施工内容与标准。截至目前,“金喇叭”调解队已完成超200户次的入户宣讲与服务跟进,帮助居民理解工程、配合施工,也实时反馈民意、监督质量,成为居民身边“看得见、问得着、信得过”的监理助手。
闭环响应:件件有回应 处处有人管
综合整治提升千头万绪,小到打胶不齐、大到管道铺设,任何一个细节都关系居民切身利益。康顺园社区创新建立“金喇叭队员—社工—社区党委—施工方—街道”五级响应机制,形成“调-议-办-评”闭环流程,确保居民诉求“发现得了、响应得快、解决得好”。
志愿者们每日利用散步、巡楼、串门等时机收集居民意见,简单问题现场协调,复杂问题通过微信群即时上报。社工筛选整理后,依托每月5号召开的“畅谈会”,召集物业、施工方、居民代表等共同议事、明确责任、制定方案。处理结果最终由居民评价验收,实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今年以来,“金喇叭”志愿调解队累计收集居民建议8类,参与议事会议20余场,领办停车棚维修、绿地清理、宣传动员等公共事务11项,推动5处公共空间实现“微更新”,真正成为居民信得过、社区不能缺的“信息窗”“调解员”和“监督哨”。
多元共治:从改环境到暖人心
康顺园社区不断拓宽“社工领办+志愿协同”的服务内涵,构建起“社工站牵头+15名志愿者主力+N家企事业单位支撑”的可持续共治服务网络。
一方面,社区整合监理、施工、维修3类专业力量,组成“服务资源包”,实现“志愿者发现问题、资源包对接解决”的高效运作,将居民诉求化解在前端;另一方面,志愿服务队伍通过“老带新”不断扩容,目前已从15人增至25人,更多楼门长加入到“金喇叭”志愿调解队,并通过“一人带一楼”的辐射效应,带动更多居民从“被动接受改造”转变为“主动参与监督”,成为质量把关的“民间监理”和社区治理的“百姓眼睛”。
金喇叭声响,邻里情更浓,康顺园不仅改出了持续焕新的生活环境,更改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协作。下一步,社区将持续深化“社工领办+志愿协同”模式,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资源整合、提升服务效能,使其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价值,为居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