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园——过往的回忆
(之一)
—— 邱志荣 ——
绍兴运河园“运河记事”
陈桥驿“水德含和,变通在我”题词
编者按
绍兴运河园自2002年开工到2003年建成,至今已有20余年。回望过往历程,我们深感从运河园到浙东运河文化园的不凡成就,依靠的是党和政府对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方针的正确;依靠的是专家学者的学术把关、指导精准;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有力支持。岁月悠悠,人事已改;时代发展、精神永恒。现摘录2002年到2003年古运河绍兴段整治工程办公室《古运河整治简讯》集稿两期,以志纪念,以飨读者。
壹
让运河文化再放异彩
专访陈桥驿先生
从绍兴城至萧山西兴的古运河,始称漕渠,又名西兴运河、浙东运河(段),由会稽内史贺循始创于晋怀帝(307-312)时,为浙东运河的开创性工程和绍兴水乡的标志性河道之一。古运河历史悠久,功效卓著,文化深厚,风光旖旎,在我国运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次整治之始,为更好地开发运河文化,我们专程造访著名学者陈桥驿教授,征求他的意见。
陈桥驿(右一)在绍兴运河园指导水文化
陈先生对实施古运河整治工程深感欣慰,对工程的构思布局及六个文化节点表示满意,同时提出建议,其要旨如下:
一要充分认识古运河的历史地位
浙东运河的最早记载见于《越绝书》所记:“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而山阴故水道开凿于公元前五世纪,它沟通了越国生产基地与都城的联系,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晋代开凿的漕渠(西兴运河),改变了鉴湖湖堤与河道直交为与河道平行,便利了鉴湖排水灌溉,亦沟通了许多南北向河流之间的关系,使运河成为山会平原内河网中最大的东西干道。南宋以后,浙东运河成为“浙东四府(宁、绍、台、温)之人,往来会城及两京各省”的要道,古运河“舟行如梭”,交通繁盛,可见一斑。因此,古运河在我国运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要深入开发古运河的特色文化
与京杭运河相比,古运河虽然没有京杭运河的里程长、河面宽,但地处江南水乡的古运河有着鲜明的特色文化。包括与古运河密集相交的河道,石砌河岸,便于船只避风更便于船泊拉纤的石纤道;浪浆风帆的“五丁”船和“或击或刺”的乌蓬小划船;太平桥、荫毓桥、融光桥、玉龙桥等价值非凡的运河古石桥;及“三江重复,百怪垂涎,七堰相望,万牛回首”的运河历史景观等等。这些都是古运河的特色文化,应该在这次整治中进行深层次开发,与文化节点和绍兴县段的整治融为一体。
三要努力拓展古运河的外延文化
这里的外延文化是指特色文化以外的,发生在古运河一带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和古代建筑等等。如在缘木渡景点附近,霞川桥边曾有一座梅树牌坊,极富文化内涵,建议作为一个景点进行整治发掘和仿建。
陈桥驿浙东运河诗
陈先生坚信,古运河整治这项深得民心的实事工程一定会成功,运河文化必将重放异彩;陈先生表示,对挖掘古运河文化将继续给以支持。
(录自古运河绍兴段整治工程办公室《古运河整治简讯 》2002年8月31日第三期)
贰
老专家情系古运河
众学者点评水文化
日前,我市陈惟于、方杰、罗关洲等一批老专家、学者,不顾年事已高,不避炎炎烈日,兴致勃勃地亲临古运河工程现场考察指导,点评文化布展。
2003年6月3日左起罗关洲、邱志荣、方杰等
在运河园文化布展
老专家们对古运河工程的整体布局和文化布展给予较高评价,认为展示了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底蕴,人工与自然结合完美,不仅给古运河增添景色,而且将石文化点缀其中,匠心独运。同时,在文化布展、古物保护和发展旅游等方面提出许多建议,择要如下:
一、精益求精搞好文化布展
高桥运河园景区可明确划分为四个景点:运河纪事、运河风情、古桥遗存、浪桨风帆,对以上景点布置应脉络清楚,正本清源,宁精勿滥,粗中有细,内容布置得当。水文化、石文化、酒文化和绿带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示水乡的历史和风情。
陈惟于老先生对酒文化展台布展贺知章醉酒的塑像和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刻石的设想充分肯定,认为既生动又贴切,要求进一步深化。
方杰老先生认为通过全面整治,应将绍兴古运河以“古运河史诗”称之。
罗关洲先生更是多次到现场尤其是对“古桥遗存”桥文化的布展和建桥技术进行现场指导。
二、加强对珍贵石构件的保护
在各地的支持和有关领导的关心下,经过古运河整治办的努力,现已收集和布展了较多数量的石构件,十分难得和珍贵,必须加强保护,防止损坏和被盗。
三、发展旅游业
绍兴县、市区段、环城河要连成一体,发展大绍兴旅游。一是组织开展民间水上活动,如泥鳅龙船、游泳竞赛等;二是建几间简朴、洁净的农家宾馆;三是建地方民间、民俗特色的休闲茶棚;四是供应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五是培养一些讲解员接待游客。
(录自古运河绍兴段整治工程办公室2003年6月17日《古运河整治简讯 》第十九期)
2003年6月4日陈惟于考察运河文化邱志荣等陪同
叁
车越乔先生参观古运河工程
6月21日下午,浙江省政协委员、绍兴旅港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车越乔先生来到了古运河运河纪事工地,送来了他手书的二幅唐诗作品,用于古运河文化布展之中,以表达他的关爱和支持。车先生的书法古朴大气,颇有晋唐遗风,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2003年6月21右起陈鹏儿、魏义君、
车越乔、叶新法、邱志荣在运河园
车先生还在古运河文化布展组一行的陪同下,认真参观了古运河工地,他对文化布展和古越遗风、水乡风情、石制精品予以较高评价;对古运河整治中收集了较多石雕制品,分门别类,集中展示的做法表示赞赏,指出这是对历史和祖先、未来和后人的负责,是古代绍兴特色的体现。鉴于宁波、乌镇等地都在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车先生希望能做深做透这篇文章,让绍兴先进文化和特色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老祠堂遗存布展区,车先生希望能多收集历代绍兴的状元资料,予以集聚展现。
(录自古运河绍兴段整治工程办公室 2003年6月25日《古运河整治简讯》第二十期)
肆
绍兴运河园造船工人赞
按:古运河工程自去年10月开工以来,日前已基本竣工,在12万平方米绿色长廊中布置了“缘木古渡”“运河纪事”“沿河风情”“古桥遗存”“浪桨风帆”“唐诗始路”六景点,真实再现了古运河千年历史文化精萃,其一古到底、古为今用的风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近日,风帆组船创作人员赋诗抒发了船工的真实情感,记载了“浪桨风帆”等古船制作过程,表达了对古运河优美环境的仰慕之情。
环保如今意识新,烈日船工锯斧抡。
偕妻携帐驻工地,挥汗断料见精神。
滑轮采自洞头港,杉木伐向庆元峰。
点线力求计精确,刨花飞舞卷蛩龙。
麻灰填缝听交响,罗栓放眼寸尺匀。
香樟纹理合弧度,墨斗线直旋辐轮。
龙骨钢钉铆力作,帆裙桅索顺风横。
内舱高低分错落,外舷进出古韵生。
梯盘按谱七八寸,榫卯紧配十二分。
背顶栏杆双柱立,箬篷编竹六花纹。
亭角飞檐古法旧,天棚井藻宋版新。
五金匹配黄铜件,七彩亮化绿纱灯。
妙手蓬莱添画桨,巨艨水驿靠埠心。
项目功成喜枚枚,技法流传含莘莘。
国道飚车走水马,舷窗品茗可怡神。
离家千里露餐宿,蓄意越城绝艺陈。
牵道踏歌走大武,铁锚到底定乾坤。
八方瞩目河岸美,百姓回眸景点新。
词人恨非生此世,运河晓月宜哦吟。
待到明春堤拂柳,中外游侣定牵襟!
(张余安作。录自古运河绍兴段整治工程办公室《古运河整治简讯 》 2003年9月25日第二十八期)
伍
徐学专家考察运河园
11月22日,来自中国、浙江省、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上海社科院、上海古籍出版社、南京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云南民族大学、闽南日报的17位资深徐学专家、学者,在《徐霞客与越文化》学术研讨会期间,专程考察了绍兴市区段古运河整治工程——运河园。
古训刻石
是日,风和日丽。专家们兴致勃勃、严谨认真地踏看了“运河纪事”“运河风情”“古桥遗存”“浪桨风帆”和“唐诗始路”景点,而后在蓬莱水驿进行交流,历时两个多小时。专家们对古运河工程一古到底、天人合一、凸现文化的设计理念,特色鲜明、原汁原味、内涵深厚的文化布置给予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只有搞优秀民族文化才能突破当前现代化建设的难题,使经济产生飞跃。古运河整治的路走对了,总体是成功的,微观也是成功的,这在全国并不多见。同时对处理好景区的静与动、点与线的关系,总结、宣传成功经验及古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中国《徐霞客研究》主编黄实教授主持了考察活动。
(录自古运河绍兴段整治工程办公室2003年11月25日《古运河整治简讯》第二十九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丨李想
审核丨戴秀丽
总期丨882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