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中有一句话叫“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男人和女人在交接物品时,两人的手不能碰在一起。
但是这种“规矩”未免太过死板了一些,日常中能小心翼翼,可是如果遇到不得不发生肢体接触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看看孟子本人是怎么说的……
其实“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来源于一场争吵,而争吵的双方分别是“亚圣”孟子以及齐国的著名学者淳于髡。
孟子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这个淳于髡可能没什么人认识。
简单来说,淳于髡就是齐国的一个“评论家”,他跟孟子争吵不是因为看不上孟子,只是个人习惯。
![]()
淳于髡这个人就是习惯性的“找茬”,不管是谁他都要怼两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个很有名的故事,邹忌在齐国的改革也确实有效,帮助齐国获得了发展。
而他的改革之所以能如此有效,就是因为有淳于髡一直盯着他,给他挑刺。
![]()
邹忌又是个认真的人,淳于髡每次提出问题后,邹忌都会认真考虑,因此邹忌犯下的很多错误,很快就能改正。
由此可见,虽然喜欢跟人家争论,但是也不算是坏人。
这天,淳于髡逮到了孟子,要跟孟子好好“交流”一番。
![]()
淳于琼一上来先问了孟子一句:“先生,‘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是礼制吗?”
孟子不知道他想干什么,于是就随后答应了一句:“当然是礼制。”
孟子给出肯定的回答后,就已经进了淳于髡的陷阱。于是淳于髡立马追问:“要是你嫂子掉进河里了,你要不要伸手救她呢?”
![]()
如果孟子说要救人,那么他就违背了自己刚刚承认的“礼制”。
如果孟子要见死不救,那么在道德上就说不过去了。
这里不管救不救,都会被淳于髡攻击。
不过孟子也是一个聪明人,他直接先手出击,把淳于髡想说的话给说了。
![]()
孟子说:“嫂子掉进水里却不相救,这是豺狼一般的行为,男女授受不亲,这是礼制的规定,我伸手去救嫂子,乃是权宜之计。”
孟子的意思就是说,救嫂子跟“男女授受不亲”根本就是两码事,嫂子有危险当然要去救,就算是礼制,也有网开一面的时候。
![]()
孟子的想法其实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干啥都得就事论事,不能死板。
淳于髡见孟子过了这一关,于是便拿出“天下大义”来压孟子。
淳于髡质问孟子:“如今全天下都快要溺死于战争之中了,先生为何不伸手援救一下呢?”
![]()
孟子还是用刚才那招反击淳于髡:“天下沉溺之后,应当用道义相救;嫂子掉进水里,才用双手去救,难道你想用双手拯救天下人吗?”
淳于髡被怼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逃走了。
孟子虽然过了淳于髡这一关,但他的一番质问,也让孟子产生了新的思考。
![]()
从全文来看,“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并不关键,关键的是那句“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这种随机应变思想才是孟子要说的关键,礼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事却是要由人来做的,具体什么时候该做事,应该由人来决定。
礼制只是限制日常中的交往,紧急情况下并不适用。
![]()
淳于髡在这次争论中败北后,心里一直不服气,所以他一直都想跟孟子再来这么一次,可惜一直没有找到时间。
一直到后来他得知孟子打算离开齐国了,这才急急忙忙地赶了过来,因为以后再想跟孟子辩论,就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了。
![]()
淳于髡刚一来就质问孟子:“您现在位居三卿,但是对下没能救济老百姓,对上也没能辅佐君王,可谓是一事无成。您作为一个‘仁者’,就这么跑了,对得起齐王吗!”
淳于髡这句话直接否定了孟子一直以来的努力,令孟子有些生气。
![]()
反正孟子也要离开齐国了,他也不怕得罪领导,直接就将责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孟子“请”出了三位贤人,以他们的事迹来说自己的事。
这三位贤人分别是伯夷、伊尹以及柳下惠。伯夷曾经“不以贤事不肖”,而伊尹曾经在夏桀与商汤之间“周旋五次”。
![]()
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曾经“不厌恶污君,不推辞小官”。
这些贤人做的事,在外人看来都有点不正常,虽然他们的处事风格不同,但是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仁”。
君子之仁只要在心中就好了,没必要事事都严格要求,各位仁者也没有必要事事都做出一样的决定。
![]()
淳于髡听完孟子的话后,还是有点不服气。
他又揶揄道:“鲁缪公在位的时候,公仪子辅政,还有子柳和子思这样的贤者为臣,但是那个时候的鲁国却一直在打败仗,丢城丢地,可见这些贤者也没啥用啊!”
![]()
在这方面,孟子更有话说了,他直接以百里奚为例子说:“百里奚在虞国待过,但是虞国却灭亡了,后来他又去了秦国,帮助秦国成就了霸业。”
百里奚一直都在,问题在谁那里?孟子的意思就是,有贤者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贤者也得重用才行啊!
![]()
其实这里孟子已经在暗示了,他觉得自己确实是贤者,但是问题在于齐王没有看重自己,因此孟子才没能做出一番大事来。
做事的反响很一般,所以根本算不上贤者。淳于髡又说道:“真有本事的人,一做事就能看出来,有本事但是却做不好的事的人,天底下根本没有。”
![]()
孟子在齐国也是做了不少事的,但是反响很一般,淳于髡的意思就是,孟子做事很一般,没什么亮眼的地方,所以孟子也就算不得贤者。
孟子很生气,他说:“当初孔子在鲁国当司寇的时候,鲁国国君失礼,本该用在祭祀上的肉迟迟不来。孔子很生气,于是也失礼地离开了。”
![]()
在别人眼中,孔子只是因为几块肉就生了气,但是孔子生气的原因其实根本就不是肉,而是鲁国国君这失礼的态度!
孟子现在在齐国的处境,就如同孔子当年在鲁国一样,齐王待他十分无礼,所以孟子才不想留在齐国了。
![]()
只能说孟子不愧是“亚圣”,在这些方面确实有见解,也许是因为他的经历与孔子相似,因此他在很多时候都跟孔子很像。
孟子作为儒家代表,肯定是“礼制”的忠实信徒,但是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他也不是一个死板的人,该放开的时候,他也放得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