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8日,当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的消息传出,行业内外都在关注:拿到这张“入场券”的联通,到底能不能把卫星通信这张牌打好?
从“能不能打”的基础来看,联通其实手握不少筹码。一方面,政策东风正劲,工信部此前出台的《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推动手机直连卫星等应用规模化,这为联通开展相关业务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支持。另一方面,联通在地面通信领域深耕多年,庞大的用户基数、成熟的网络运营经验,都是其对接卫星通信业务的“家底”——毕竟卫星通信不是孤立存在的,未来要实现“天地一体”,地面网络的支撑至关重要,而这正是联通的优势所在。
但“打好牌”的挑战也摆在眼前。先看内部,联通此前只有卫星固定通信业务牌照,在手机直连卫星这类面向个人用户的移动场景上,几乎是“从零起步”。相比早已运营天通卫星系统、有成熟服务案例的中国电信,联通需要快速补齐技术适配、终端合作、场景落地的短板;而中国移动虽然同样是卫星移动通信领域的“新人”,但凭借更大的用户规模和在5G天地一体化技术上的前期探索,也会是强劲对手。
再看外部,卫星通信业务不是“单枪匹马就能干成”。从卫星资源合作到手机终端适配,从应急、海事等场景的服务流程搭建到普通用户的接受度培养,每一步都需要联动产业链上下游。比如要让用户用普通手机就能直连卫星,得和手机厂商合作研发支持该功能的终端;要在偏远地区落地服务,得协调当地资源搭建配套支撑体系,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持续投入,对联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是不小的考验。
不过换个角度想,挑战里也藏着机会。当前卫星通信市场还处于“蓝海”阶段,尤其是手机直连卫星的个人应用和应急通信的深化,都有巨大的空白。联通如果能抓住这个窗口期,把地面网络优势和卫星通信结合好——比如针对偏远地区用户推出“地面+卫星”的融合套餐,或是为企业客户定制应急通信解决方案,说不定能走出差异化路线。而且政策层面鼓励适度竞争,联通的加入打破了此前电信在个人卫星通信领域的先发优势,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这种竞争反而能倒逼联通更快打磨服务、优化技术。
说到底,联通拿到的牌照只是“敲门砖”,能不能打好这张牌,关键看后续的落地能力:技术上能不能快速实现卫星与地面网络的无缝衔接,服务上能不能精准满足应急、海事、偏远地区等场景的需求,产业链上能不能联动伙伴形成合力。如果能把这些问题解决好,联通或许能借卫星通信实现“弯道超车”;但如果跟不上节奏,恐怕也会错失这次产业升级的机会。接下来,就看联通如何把这张“新牌”融入自己的整体棋局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