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数智十年润黔地 联通深情助振兴

0
分享至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曾是深度贫困的代名词。这里群山万壑,石漠化如同大地疮疤,信息闭塞更如一道无形的壁垒,将希望阻隔在外。十年前,这里的村民为了拨通一个电话,可能需要走上几里山路;这里的农产品虽好,却“养在深闺人未识”;这里的乡村治理,靠的是村干部的“铁脚板”和“大嗓门”。


中国联通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陈忠岳(左一)在册亨县调研帮扶产业。

转变始于2015年8月,原国务院扶贫办等九部门联合发文部署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确定由中国联通结对帮扶册亨县。十年来,中国联通以数字技术为笔,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77亿元,实施71个精准项目,15名帮扶干部前后相继、扎根一线…… 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中国联通将“兴产业、优治理、惠民生”的帮扶蓝图,一步步转化为布依山乡美好生活的非凡历程。如今,册亨县已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蜕变为 “中国糯米蕉之乡”,每一寸土地都涌动着数字时代的生机与活力。这本“册亨之书”,记录的不只是一家央企的帮扶足迹,更是“数字中国”战略在乡村振兴最前沿的鲜活样本。

产业之变:

数字翅膀赋能,小特产链接大市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中国联通的帮扶,首先瞄准了册亨最具潜力的特色产业,通过全链条的数字赋能,让传统农业脱胎换骨。

“以前直播卖荔枝苗,说三句话卡两次,粉丝根本留不住。现在联通给拉了千兆专线,画面清晰得能看见苗上的绒毛,一场直播能卖四五千元,粉丝从5万涨到了15.4万!” 三百颗(贵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宇辉的感慨,是册亨产业数字化最生动的注脚。

这名来自广东惠州的“新农人”,是东西部协作的参与者,更是数字红利的见证者。2022年7月,他满怀热情来到册亨,想通过直播推广当地优质的荔枝苗,却差点被深山里“网络盲区”劝退。中国联通驻岩架镇板弄村第一书记陈昌林得知后,迅速协调资源,中国联通投入52万元专项资金扩容设备、铺设光纤,将千兆专线接到了基地。

网络一通,天地皆宽。吴宇辉的直播间不仅卖火了荔枝苗,还成为帮村民代销沃柑、百香果的公共平台,去年帮助板弄村村民直播卖桑葚,3天卖完100亩桑葚树的产量。由于直播直销减少了传统收购的中间环节,覆盖的23户农户实现了户均增收1.2万元,每斤售价比往年高出1.2元。更可喜的是,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快速显现——不仅吴宇辉的直播间火了,周边农户也跟着学直播、用数据。吴宇辉主动组织新媒体培训,涌现出“虾巴虫”“香蕉哥”等本地网红。村民韦小勇在他的影响下,自己开直播卖香蕉,每月增收800多元,实现了“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的愿望。而支撑他直播的,正是册亨联通为“新农人”定制的“全国流量王套餐”。“以前怕流量不够不敢长时间播,现在随便开,省下来的网费还能多进两批香蕉苗。”吴宇辉说道。

册亨的糯米蕉,因其独特气候带来的“高糖属性”而品质上乘。但过去,分散种植、技术落后、销路不畅,导致 “丰产不丰收”。2016年,中国联通派驻册亨县帮扶工作队了解到这一痛点,决心用数字技术重塑整个产业。

在岩架镇纳碰村的糯米蕉示范基地,村党支部书记庞帮云回忆:“2017年大家都不敢种,怕卖不掉。联通干部天天来做工作,承诺给补助、提供培训技术,当年我种了120多亩,纯收入就有6万多元,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只是起点。真正的变革发生在位于册亨的中国联通香蕉大数据产业园。产业园的大屏上,红色预警点正闪烁在岩架镇片区,技术员手指轻点“下发”,20户蕉农的手机随即收到灌溉提醒,这是系统监测到土壤湿度低于阈值,自动推送的农事方案。


中国联通香蕉大数据产业园里,无人机正在给香蕉园喷洒营养液。朱峰/摄

在这里,一块30平方米的巨屏成为产业的“智慧大脑”。全县8.6万亩糯米蕉的生长动态尽在掌握:35个品种的种质资源圃通过组培技术优中选优;田间的物联网传感器每30分钟回传土壤墒情数据,云计算生成的精准农事方案直达农户手机;智能分拣线按大小、色泽自动分级;冷链车轨迹实时追踪,确保新鲜直达。据中国联通香蕉大数据产业园统计,截至2025年8月,该平台已实现“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全链覆盖,带动糯米蕉亩产提升至5000斤,优质果率达92%,产品溢价超过30%。

“2022年夏天,系统预警岩架镇片区土壤酸性过高,我们连夜组织喷施石灰溶液,保住2000亩蕉园,避免损失超 400万元。”贵州康益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富飞说。

对于这个大数据平台带来的变革,册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庆荣有着更深层的体会:“联通的大数据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时动态的决策依据。过去我们指导生产、制定政策,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经验判断,好比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全县糯米蕉的种植分布、品种结构、土壤状况、长势趋势,在这个‘产业大脑’里都一目了然。”他进一步举例,“系统显示某片区域的土壤特性特别适合某个新品种,我们就可以更有底气地引导农户进行品种改良。这种‘企业搭平台、政府用数据、产业得效益’的模式,是政企合作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典范。”

产业数字化的魅力还在于其催生新业态的能力。2022 年,联通投资开发糯米蕉原汁饮料,在数字技术辅助下,团队通过水质传感器监测、数据分析,意外发现这片地下水是罕见的天然苏打水(碳酸氢纳含量450毫克/升,超欧洲标准),其水质不仅优于普通饮用水,更蕴藏着开发高端饮品的巨大潜力。这一“数字助农”过程中的“副产品”,经过专业开发,如今已成长为一个年产值3000万元、解决110人就业的新产业,实现了从“为一棵蕉”到“成就一瓶水”的产业链延伸。


大亨油茶公司包装车间里,村民正在装箱。朱峰/摄

同样的数字化模式在册亨的油茶产业上成功复制。在油茶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屏幕上,每一棵树都有专属的“电子身份证”,5G传感器和微型气象站保驾护航。“通过电子身份证记录施肥、修剪时间,系统会提醒‘某片油茶林缺钾’,农户精准补肥后,单株产果量提升25%,以前种油茶是‘人种天养’,现在靠数据指导,亩产提升30%,油茶品质也更稳定。” 大亨油茶公司办公室负责人陈昆介绍。

治理之变:

“智慧大脑”下沉,乡村治理迈向精准化

数字技术不仅改写了册亨的产业格局,更以“智慧大脑” 的形态,渗透到乡村治理的每一个根毛细血管。中国联通将 “数字化+积分制”作为核心,为册亨的村寨装上“智慧引擎”,让治理既有“科技精度”,又不失“民生温度”。

岩架镇洛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昌辉对此感受最深:“以前通知村民开会要挨家挨户跑,现在打开‘云广播’,全村5分钟就能传遍;村里哪个路口有隐患,通过大屏一目了然。” 曾经,洛王村弯多坡陡的山路是安全隐患的重灾区。2019年,中国联通投入260余万元,搭建“数字乡村会客厅”,安装275个监控摄像头,让联通数字化服务触达洛王村的家家户户。

平台实现了24小时视频巡检,有效弥补了人力不足。2023年汛期,系统提前预警山体滑坡,村干部通过云广播及时转移23户村民,避免了可能的人员伤亡。数字技术筑起了一道守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数字堤坝”。


中国联通香蕉大数据产业园香蕉基地里的土壤监测设备。朱峰/摄

农村独居老人的照护难题,是基层治理的弱项。在册亨县岩架镇板弄村,中国联通投入1万余元在多个村组安装了14套集成烟感和红外遥感的智慧养老设备。72岁的王建华老人指着床头的报警按钮说:“一旦有紧急情况,按下去,村干部和我儿子手机都会响。”

中国联通派驻板弄村第一书记陈昌林记得,2024年冬天,一名老人不慎摔倒,按下报警器后,救援人员3分钟内赶到并将其送医。“这些智慧养老设备,给了老人和在外子女吃下一颗‘定心丸’。”目前,该设备已成功处置12起险情,用科技温暖了78户农户的晚年。

“参加环境整治得10分,我现在有350分,能换菜油、洗衣液等好多东西呢!”高洛街道巴纳布社区的搬迁户覃道清兴奋地展示手机里的积分小程序。这是中国联通探索的 “数字化+积分制”治理模式,将爱国守法、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7类事项量化积分,村民可通过参与村级事务赚取积分,在“积分超市”兑换物品。

在这一模式的推广地——册亨县高洛街道,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怡见证了积分制带来的深层变化。“积分制推行前,我们动员大家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主要靠口头动员,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效果有限。但现在不一样了,手机上的积分小程序就像一个个人的‘文明账户’,做好事、参与活动都能‘存’进去。这种即时、可见的正向激励,效果出奇的好。”

巴纳布社区搬迁户岑阿共说:“刚搬来时,真不习惯,楼道这么干净,反而让我觉得不自在,以前在村里随手扔个烟头、在门口堆点杂物的老习惯一时改不了。后来,社区经常组织大家一起打扫卫生,还推行了‘积分制户’,村民主动打扫楼道、参与杂草清理等志愿活动都能加分,积分能兑换米面油。逐渐地,我不再只是为了拿点积分,而是觉得,这个干净漂亮的小区就是我的新家,我有责任让它变得更好。” 从“为积分”到“为家园”,岑阿共心态的转变,正是王怡所看重的。王怡认为,积分制的精髓在于它让善行义举变得“可衡量、可记录、可回报”,从而真正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为引导文明新风,洛王村每月公示 “红黑榜”,村民陆廷周因连续3个月坚持参与环境整治登上红榜,成为全村榜样;对乱丢垃圾的农户,黑榜会实名标注提醒。通过这一举措,去年村里黑榜人数从8人降至2人,环境卫生问题明显减少。

“红黑榜”正向引导与“积分制”正向激励双管齐下,不仅让洛王村的村容村貌从“脏乱差”变成“洁净美”,更带动村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大幅提升。截至2025年8月,该模式已在册亨县136个行政村推广,累计兑换积分超12万次,形成了“人人参与、家家争先”的文明乡风。

民生之变:

数字红利普惠,小账单记录大幸福

册亨山高谷深,过去部分村寨连电话信号都没有。2016 年起,中国联通累计投入4721.58万元,在深山里建成315个基站、铺设3.75万个光纤宽带端口,实现县城、行政村移动网络和宽带“双100%覆盖”。

当数字技术解决了“产业兴”“治理优”的问题后,如何让普通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共享红利,成为联通帮扶的又一核心课题。中国联通通过资费优惠和全方位的服务,确保数字红利“一个也不能少”。


中国联通派驻岩架镇洛王村第一书记王强在数字乡村会客厅前演示。朱峰/摄

针对多元需求,册亨联通量身定制了多层次资费方案,在高洛街道巴纳布社区,中国联通派驻社区第一书记杨黎波向记者介绍,截至2025年8月,仅在搬迁社区,自2021年推广优惠套餐以来,已有602户享受红利,经统计,每户受益户年均通信支出降低约1000元。

“你看这账单,2023年每月话费108元,2024年办了联通的惠民融合套餐,一年能省700多元!” 板弄村村民韦仕华翻出手机里的“联通掌上营业厅”APP,手指划过两年前的缴费记录,笑着说,“省下来的钱给孙子买新鞋新衣服,还能通过附赠的摄像头,让在外打工的儿子随时看家里的香蕉园。”

更重要的是,通信支出从单纯消费变成了生产投资。在纳福街道布依族服饰商贸城,绣娘梁建珍用惠民融合套餐做电商直播,“以前一幅绣品最多卖50元,现在对着镜头讲布依纹样的故事,价格翻了好几倍,每月收入2000多元!”她带动村里两个绣娘一起开播,这两名绣娘的绣品单价从80元提升至300元,每月收入也从500元涨到1500元。“我们守着娃、绣着花、挣着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梁建珍说。这种“降费—提能—增收”的良性循环,正是数字普惠最具活力的体现。

册亨的十年变迁,是一部由“数智”谱写的乡村振兴协奏曲。从6000亩散种蕉园到8.6万亩数字果园,从“信号盲区”到“5G全覆盖”,从治理靠“人跑”到“数据跑”,中国联通用“真金白银”的投入和“真情实意”的付出,诠释了“央企担当”的深刻内涵。

册亨的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册亨模式”:即以央企为引领,以数字基础设施为底座,以特色产业数字化为核心,以智慧治理和民生普惠为两翼,最终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联通挂职册亨县委常委、副县长饶鸿飞表示:“下一步,中国联通将立足通信与数智技术优势,在注重特色产业帮扶的同时,加快推进数智力量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构建起‘产业有数、治理智能’的城乡一体化数智治理体系,助力培育非遗数字传承、农产品直播电商等乡村新质生产力,为册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切实把数字化动能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的收入增长、摸得着的生活便利,不断提升布依山乡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这片曾经被石漠化困扰的土地,如今正借助数字力量,汇聚着乡村振兴的势能,稳步走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从吴宇辉直播间里“苗上绒毛清晰可见”的惊喜,到韦仕华给孙子买新鞋时的笑容,册亨山乡间每一个因数字而绽放的幸福表情,都是这伟大时代最动人的注脚。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21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乡村振兴 incentive-icons
中国乡村振兴
由《中国乡村振兴》杂志社负责运营
12545文章数 159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