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人社区的普遍衰落正是特朗普崛起的关键因素。而这也是中国读者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在关于特朗普现象的众多研究中,今天这本书能提供给我们一个比较微观的视角。它能让我们看到,美国的底层白人在投出选票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在 2016 年和 2024 年的选举中,特朗普在亚姆希尔这类贫穷的乡村获得了广泛的支持。社会学者们发现,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县,预测特朗普支持率最有效的指标就是高中以下学历的白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过,和外界的报道不同,这些底层民众其实未必是特朗普盲目的信徒。尼可采访过的很多亚姆希尔人都告诉他,在他们看来,特朗普无疑是个讲话不着调,也不算正直的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投票给他,因为他们的选票背后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是对“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愤懑和疲惫。
尼可的发小玛丽·梅厄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她曾是个惹人喜爱的女孩,聪明又勤奋。可是高中毕业不久,她就被席卷当地的失业狂潮淹没了。玛丽一度染上了药瘾和酒瘾,流落街头长达7年之久。如今,她总算戒掉了瘾症,靠做些手工艺品艰难度日。尼可发现,玛丽这类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们对政府的态度充满了矛盾。他们一方面依赖政府的种种补贴维持家用,另一方面又鄙视那些成天无所事事,只是坐享福利的更贫穷的邻居。他们并不关心发生在整个国家之内的越来越极端的贫富分化。顶层富人的骄奢淫逸距离他们太过遥远,无法唤起他们的愤慨。而相比之下,那些和他们处于同样的困顿之中,却比他们更加懒惰的邻居才是可恨之人。他们不愿看到“懒人”受益,更不愿被划入那些人的行列。
这种仇恨邻人的情绪让底层民众和传统上代表富人利益,主张削减社会福利的共和党站在了一起。在他们看来,民主党政府就是一个不断滋生懒汉,却惩罚努力之人的体系,而特朗普至少是个所谓的“奋力前行的美国人”,是唯一能让华盛顿听到底层怒吼的人。他们未必相信特朗普的政治许诺,只是希望通过他来报复那个许多年来辜负了他们的旧体制。
这也是作者尼可和雪莉试图提醒我们的:特朗普现象并非横空出世的孤例,而是长期结构性问题的产物。选择特朗普是广大底层民众对精英政治深深失望之后的一场“豪赌”。曾经代表着劳工利益的民主党如今日益向城市中产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倾斜,全美成百上千个亚姆希尔这类的社区感到自己遭到了背弃。在尼可大多数高中以下学历的发小看来,政治精英们整天挂在嘴边的气候、性别和种族问题像是无关痛痒的诡辩,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并不懂得伐木工人和卡车司机的世界。于是,那个身家亿万却嘲笑精英,无视政治正确的规则,敢于怒骂媒体的地产大亨成了工人阶层的嘴替。他的粗鲁无礼帮他的选民宣泄了情绪,揭穿了精英的伪善,从而赢得了选票。这种反精英的直觉投票虽然不一定理性,但很真实,也很过瘾。尽管生活举步维艰,特朗普的支持者们却并不想要精英的同情。他们要的是尊严,是他们的父辈通过门槛不高的体力劳动就能换取的尊严。
那么,这些底层民众真的能代表大多数美国人的政治意见吗?其实并非如此。在 3.4 亿人口的美国,大约只有 6000 万人生活在亚姆希尔这样苦难的乡村地区。但美国的政治架构给了这些沮丧的民众不成比例的政治影响力。美国宪法规定,每个州的参议员人数固定为两人。这使得人口稀少的怀俄明州的选民拥有加州选民 68 倍的选票分量。参议院和选举人团因此更青睐面积小、农村多的州,美国的乡村选民由此获得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当他们的绝望和怒火被制度放大,特朗普上台也就成了可以预见的政治后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