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800多个县。
绛县,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22万。
但它敢叫"天下第一县"。
——《壹》——
一个73岁老人改写历史
公元前544年,晋国都城绛,一场饭局,改变了中国历史,晋悼公夫人在杞城摆宴,宾客满座,觥筹交错,一个来自绛地的老人走进宴会厅。
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悼公夫人好奇地问:"老人家,您高寿?"
老人回答让所有人愣住了:"臣不知纪年,只知经历四百四十五个甲子。"在场的人面面相觑,四百四十五个甲子是多少岁?没人算得出来。
悼公夫人急了,她派人去找师旷。
师旷是晋国最有名的乐师,也是当时的智者,他掐指一算:"七十三岁。"又找来文伯,文伯算出的数字更夸张:"二万六千六百有六旬。"
两万六千多岁?这显然是在开玩笑。
但这个故事传开了,人们开始用"绛老"来称呼高寿的人,三年后,晋平公做了一个决定,他觉得绛这个地方出长寿老人,太珍贵了。
于是用周天子畿内的名称"县"来称呼它。
"绛县"诞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县"命名的行政区域,比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早了近两个世纪,一个老人的寿命,成就了"天下第一县"。
为什么是绛县?为什么不是别的地方?翻开地图,答案慢慢清晰。
绛县位于中条山西北麓,东南高峻,西北平缓,"七山二岭一分川",70%的面积是山区,这在平原众多的华北,显得格外特殊。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周家庄遗址面积达500万平方米,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史前聚落,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公元前669年,晋献公在这里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屠杀。
他把所有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公子全部杀死。
地点就在"聚",也就是现在绛县南5公里的车厢城,血腥过后,他把这里命名为"绛",第二年,修筑绛城,定都于此,晋国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贰》——
这块土地有什么秘密
84年间,晋献公、晋文公、晋灵公都以这里为都城,春秋争霸,晋国长期称霸,绛城功不可没,但为什么选择这里建都?答案藏在地下。
绛县西吴壁冶铜遗址,面积1100平方米。
这里出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填补了夏商时期青铜产业链的空白,原来,这里是青铜器的生产基地,掌握了青铜技术,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晋国选择在这里建都,绝非偶然。
公元前585年,晋景公迁都新田(今侯马),绛城的政治使命结束了,但它的历史使命才刚刚开始,公元前541年,晋平公正式设立"绛县"。
中国县制从此诞生,2500多年过去了,绛县这个名字从未改变。
这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极其罕见,今天的绛县,还有什么值得说的?答案可能出乎意料,走进绛县的山区,满眼都是红色,不是花,是果子。
山楂,樱桃,草莓,当地人叫它们"三红"产业。
1987年,农业农村部一纸文件,把绛县定为"全国山楂基地县",这个决定,改变了绛县的命运,绛县的山楂有什么特别?
海拔高,日照长,温差大,土壤酸性,这些条件,正是山楂生长的最爱。
南樊镇的农民最有发言权,他们种的山楂,个大如苹果,酸甜适中,色泽鲜艳,"大金星"、"敞口"、"大五棱",每一个品种都是精品。
2018年11月,绛县山楂首次出口日本。
这是中国山楂第一次走出国门,一个小县城,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山楂之外,还有樱桃,2000年,绛县开始种植大樱桃。
20多年过去,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
绛县成了华北最大的樱桃生产基地,横水镇西灌底村的牛波,2013年当选村委会主任时,村里一穷二白,他想到的办法是种樱桃。
48名党员干部自掏腰包,集资50万元,贫困户金融贷款,入股66万元。
新乡贤合作社,筹资60万元,钱凑齐了,地规划好了,苗买回来了,剩下的就是等,樱桃树从栽植到结果,需要三到四年,这三四年,村民们心里都没底。
——《叁》——
农业奇迹
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万一市场不认可怎么办?万一技术跟不上怎么办?2023年,樱桃进入盛果期,大棚樱桃,每棚收入5万元以上,大田樱桃,每亩收入2万元以上。
村民们笑了,牛波也松了一口气,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他注册了"古绛樱姿"商标,要把西灌底村的樱桃打造成品牌,现在,全村1100亩樱桃,900多户农民家家有樱桃,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收入。
樱桃改变了一个村子的命运,绛县还有一个秘密武器,中药材。
山西省有1116种中药材,绛县查明的就有600多种,这个比例,让人震惊,绛县有一种特有的中药材,香棒虫草,经过食药部门认证,它与冬虫夏草具有同样的功效。
14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绛县成了山西省药物培植基地。
黄芩、连翘、柴胡,都拿到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2023年,绛县特色农产品产值超过20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达到27.64亿元。
一个22万人的小县城,做出了这样的成绩,让人不得不服。
农业强了,工业呢?绛县给出的答案是:一样不能少,走进绛县工业园区,一个个现代化企业拔地而起,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
绛县的工业,走的是高科技路线,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有8家。
这个数字,对一个农业县来说,相当不容易,但绛县不满足,他们提出了"五四发展思路",实施五大举措,打造四宜绛县。
开放宜业之县、生态宜居之县、人文宜游之县、善治宜乐之县。
每一个目标,都不简单,开放宜业,意味着要有足够的产业承载能力,生态宜居,意味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人文宜游,意味着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善治宜乐,意味着要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
2017年,绛县GDP是58.39亿元,202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79.63亿元,7年增长36%,这个增速,在山西县域经济中,排名靠前。
第三产业占比从2017年的49.2%,提升到2024年的48.9%。
这个数据看似变化不大,但背后的含义深远,说明绛县的服务业在稳步发展,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森林覆盖率38.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63%。
这在追求GDP增长的县域经济中,难能可贵。
——《肆》——
小县城的大野心
2025年的节点,绛县要去哪里?答案写在乡村e镇的规划里,以樱桃、山楂、草莓"三红"产业为主线,打造全产业链,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卖得好。
绛县山楂已经出口到日本,绛县樱桃已经出口到巴基斯坦、马来西亚。
下一步,目标是欧美市场,一个小县城,志在全球,但挑战也是现实的,人才流失,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乡的不多。
产业升级,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需要技术、资金、管理的全面提升。
市场竞争,全国有那么多县在发展特色农业,凭什么消费者选择绛县?这些问题,绛县正在一个个解决,与大学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
引进专家技术团队,培养本土人才。
建设"乡土人才库",让"土专家"、"田秀才"发挥作用,打造"绛优优"区域公用品牌,参加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扩大知名度,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
绛县的底气,来自2500年的历史积淀。
来自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来自22万绛县人的奋斗精神,从"绛县老人"的故事开始,这片土地就注定不平凡,第一个"县"的诞生地,承载着中国行政制度的起源。
今天的绛县,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一个仅占国土万分之一的小城,凭什么敢叫"天下第一县"?答案就在这2500年的坚守里,就在这70%山区的坚韧里,就在这22万人的奋斗里。
绛县,当得起这个称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