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金牛地下的三国传奇
成都,是三国圣地,蜀汉都城
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与不朽传奇
也留下了众多的三国历史遗迹
在金牛就有以蜀汉大将命名的地名
——黄忠
一位名人,一个掌故
此地为何以“黄忠”为名?
金牛与黄忠又诞生了什么故事?
穿越历史云烟,传奇卷轴缓缓展开
老当益壮 威震蜀中:黄忠安葬之谜
将军气概与天参,白发犹然困汉南。至死甘心无怨望,临降低首尚怀惭。宝刀灿雪彰神勇,铁骑临风忆战酣。千古高名应不泯,长随孤月照湘潭。
——罗贯中《三国演义》
提起黄忠,很多人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身披盔甲、满面白须、弯弓搭箭的老将形象。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黄忠虽已年过六旬,但“两臂能开三石之弓”,箭无虚发。他勇猛刚毅、骁勇善战,有将帅之才,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之一,更是成为“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影视剧中的黄忠形象 图源:《三国演义》
据陈寿在《三国志·黄忠传》中记载,黄忠,字汉升,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原是荆州州牧刘表麾下的中郎将,一直未受到重用,没有建立显著功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占荆州后,以黄忠代理裨将军,归长沙太守韩玄统属。刘备收复长沙等郡县,黄忠归降刘备,后又因攻打益州州牧刘璋有功,被封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在定军山战役中,黄忠身先士卒、勇冠三军,力斩曹操麾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同年,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黄忠逝世,追谥“刚侯”,无后。
成都市武侯祠内的黄忠塑像(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黄忠死后安葬在何处,《三国志》诸书中都没有记载,而他的故乡南阳当时又被曹魏占领,后世多认为黄忠应该葬于成都,至于坟茔的具体地点,此后一千多年的史志失载,难以确知。
成都西郊惊现身,“川西夫子”辨黄忠墓
清道光年间,成都西郊有个村庄,因为磨底河中段流经该处,河岸有株巨大的鸡矢树,由此得名“鸡矢村”(也有称为“鸡矢树”),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小村庄,解开了蜀汉“五虎上将”黄忠安葬何处的千年谜团。
清道光初年,成都双流人刘沅在成都西郊置良田二百余亩。道光五年(1825年),有农户挖出了一块刻有文字的石碑和人骨架、剑、玉器等物,当即告知了土地主人刘沅。这刘沅也非等闲之辈,他融汇儒释道三家,创立槐轩学派,著有《槐轩全书》,有“川西夫子”之称,被誉为“塾师之雄”,学识渊博,名重乡曲,是清末成都的一代大儒。
刘沅根据石碑上的篆刻,辨认出“汉刚侯黄公讳忠字汉升之墓”,随即心中大喜,这可能是青史留名的蜀汉大将黄忠的墓。
黄忠墓墓碑拓片(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虚构了黄忠在夷陵之战中箭身亡的情节,诸如《三国志》等正史虽明确了黄忠病逝于刘备称帝(221年)前,却未提及具体死亡地点。
刘沅判断,依当时礼制,贵戚勋臣、封疆大吏守边陲,一旦病逝,也会扶柩回朝安葬,或在原郡建立生祠衣冠冢,所以黄忠墓确实很可能就在鸡矢村。
清同治《成都县志》中也记载了此事:“黄刚侯墓,在县西十里化成桥侧。道光己酉,土人掘得古碑,上有汉篆‘黄刚侯’字。”
父子共修黄忠祠、墓,爱国将领题匾额
但见仅有碑而无墓,一向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刘沅遂邀集乡绅父老,共同捐资重建了黄忠墓。修复的墓高4米,周长约13米,又在墓周砌青砖,植下柏树百余棵,建成陵园。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刘沅之子刘桂文在父亲的文化熏陶下,又在墓旁募款修建了黄忠祠,并撰写《建修黄刚侯墓祠碑记》,祠中还塑有黄忠像。刘桂文特意为祠堂撰楹联:“北伐数中原,溯汉中王业所基,唯公绩最;西城留墓道,与昭烈庙堂相望,有此祠高。”上联“唯公绩最”,当指夺取汉中斩杀夏侯渊;下联以黄忠墓祠与汉昭烈帝刘备的庙堂相对应,体现君臣相邻、君臣一心。
1987年成都市金牛区行政区划图中的黄忠祠旧址(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当地百姓感慨黄忠的功绩和老将风范,并以黄忠墓、祠为自豪,将此地改称黄忠村,将磨底河斗渠称为黄忠河,河上古桥一并改称黄忠桥。
20世纪80年代黄忠桥旧照(郑光福 摄)
20世纪30年代,黄忠祠最后一次修缮,时任陆军第一军军长、辛亥革命元老但懋辛分别在大门与二门上题写“威震定军”与“扶汉辅臣”的匾额。其时,黄忠祠古柏环绕,是西郊一处小有名气的人文胜地。
祠墓虽无存,地名百年流芳
四川省文史馆已故馆员韦介立在20世纪50年代实地亲访调查了黄忠墓、祠,撰有《汉黄忠墓》一文,文章记叙了当时的有关情况:
墓在成都老西门外左侧方,地名鸡矢树,距市约七公里,50年代改名黄忠村,属成都市郊区,村小学在焉。出西门,经茶店子、沙堰子前往墓所。墓周四十七步。左右前后存小柏树,前右方四株,前左方九株,后右方九株,后左方九株,共三十一株。墓前有石碑,高五尺余,无立碑年月,中刊‘汉刚侯黄公讳忠字汉升之墓’字,字径四寸。后右方十余步有享殿三楹,厨房一间。享殿正中有龛,塑有忠戎装泥像一躯,高约六尺。龛右有碑,清光绪十四年戌子十月双江刘桂文建。题曰建修黄刚侯墓碑记 ……
韦介立的文章可以说是关于黄忠墓、祠的最后详细记载。1965年,为修整公路,墓园柏树被砍伐,黄忠墓被毁,仅存祠堂断垣残壁,但黄忠河尚存,黄忠桥改称平安桥。
20世纪80年代的黄忠祠远景(郑光福 摄)
因墓祠毁坏,当时挖掘的人骨、文物均已流失,已无法考证这到底是不是真的黄忠墓。但后人对黄忠的敬仰之情却未有改变,为纪念此地曾有黄忠墓、祠,“黄忠”的地名保留了下来。
2000年,道路改扩建,将黄忠墓、祠附近街道命名黄忠路和黄忠街;2003年,黄忠村土地被全部统征,成为黄忠社区,而后设立黄忠街道;2011年,黄忠公园建成开放,磨底河从公园南侧流向金沙遗址公园;2019年,撤销黄忠街道,整体划入茶店子街道,但黄忠街、黄忠小区至今仍存。
黄忠公园(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2018年,金牛区人民政府在黄忠墓、祠的原址修建了黄忠祠游园。作为黄忠文化主题公园,游园入口就是一对仿古汉阙,园内还塑有立马横刀、威风凛凛的黄忠像;墙面上一组组浮雕讲述了黄忠战长沙、降刘备、收复益州、斩杀夏侯渊、受封“五虎上将”等黄忠的生平大事,向公众普及黄忠及三国文化。
黄忠祠游园内入口和园内黄忠塑像(图源:金牛民政)
岁月如磨底河的流水,悄然淌过千年光阴。定军山的金戈铁马早已远去,祠堂墓冢的残痕也隐于尘烟,但黄忠 “老当益壮” 的豪情与 “勇冠三军” 的忠勇,却从未随历史褪色。从鸡矢村的古碑惊现,到刘沅父子的尽心修缮,再到今日街巷里弄的 “黄忠” 之名,这片热土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英雄的记忆。
当晨光照亮黄忠祠游园的汉阙,当晚风拂过磨底河的清波,仿佛仍能听见弓弦轻响,看见将军的白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精神的传承者,“黄忠” 二字镌刻在金牛大地上,不仅是对三国名将的纪念,更成了一座城市关于坚守、勇毅与不朽传奇的永恒注脚。在时光长河中,与蜀汉圣地的荣光一同奔流不息。
磨底河(图源: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参考资料:
1.陈寿,《三国志·蜀书·黄忠传》。
2.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成都市金牛区志(1991-2005)》。
3.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道·金牛》。
4.桑榆,《掌故丨“川西夫子”刘沅与黄忠祠》。
5.青君,《成都黄忠何处寻》。
来源:方志金牛
撰稿:momo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