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水果消费市场,每年进口水果超过700万吨。
以前咱们进口水果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比如泰国、越南。但现在咱们的进口来源地已经遍布全球,从南美洲的智利到大洋洲的澳大利亚,都在往中国运水果。
![]()
每到春节前后,智利车厘子就成了中国消费者年货清单上的标配。价格虽贵,但大家就是认这个牌子。
高峰时期,智利每年向中国出口的车厘子超过20万吨,占其总产量的90%以上。
但自从智利政府在某些国际事务上跟着美国跑后,车厘子对华出口就遇到了麻烦。检疫更加严格,通关时间延长,最后干脆就进不来了。
现在智利的车厘子果园虽然硕果累累,但却找不到买家。果农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红彤彤的车厘子烂在树上,或者以跳楼价卖给本地市场,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
澳大利亚葡萄也曾是中国市场的明星产品。每到销售季节,澳大利亚葡萄总能以高出其他产区很多的价格卖出,中国消费者就认这个品质。
澳大利亚葡萄种植者曾经算过一笔账:出口到中国的葡萄,**利润率是其他市场的两倍以上**。中国市场的溢价能力让澳大利亚果农过上了好日子。
但随着中澳关系遇冷,澳大利亚葡萄逐渐从中国市场上消失。虽然澳大利亚政府试图寻找替代市场,但效果甚微。
![]()
以前马来西亚榴莲在中国市场更受欢迎,但现在泰国榴莲几乎垄断了市场。
泰国榴莲种植者现在笑得合不拢嘴,中国市场的需求实在太大了。
所以泰国政府现在特别小心,生怕步了其他国家的后尘。毕竟中国市场这块蛋糕太大了,谁都不想失去咬一口的机会。
国际贸易不只是把水果从A地运到B地那么简单,背后是一整套完善的物流链条。一旦这个链条断裂,再想恢复就难了。
![]()
比如智利车厘子,需要专门的冷链物流系统支持。从采摘、预冷、包装、运输到销售,整个链条都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
现在中国市场进不去了,这套系统就废了。那些专业的冷藏车、预冷设备、包装工厂,都只能闲置在那里。这些可都是真金白银投进去的啊!
有些国家天真地以为,失去了中国市场还能找到其他替代市场。但真的找起来才发现,替代市场可不是那么好找的。
印度人口虽然和中国差不多,但消费能力差远了,出不起高价。
![]()
欧美市场倒是有点消费能力,但竞争太激烈了。拉美水果想打进欧美市场,得和本地产品竞争,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有意思的是,随着中国水果进口量的增加,中国标准正在成为国际水果贸易的实际标准。
智利车厘子,现在全球都按中国的标准来分级:果径大小、甜度指标、色泽要求,都是中国买家定的规矩。
其他国家想要把水果卖到中国,就得按中国的标准来生产。这无形中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
那些失去中国市场的国家突然发现,不仅丢掉了市场份额,连行业话语权也丢了。
![]()
国外水果进不来,倒给咱中国自己的水果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比如海南的榴莲种植园,现在发展得红红火火。
以前咱们吃榴莲都得靠进口,现在国产榴莲也慢慢赶上来了。虽然产量还不大,但品质已经不错了,价格也比进口的便宜。
这场水果贸易的风波给所有国家都上了一课:国际贸易不是零和游戏,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
中国一直倡导开放包容的国际经济秩序,但开放必须是相互的。不能一边赚着中国的钱,一边砸着中国的锅。
那些失去中国市场的国家现在应该明白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无可替代。政治上的小动作,最终受损的是自己国家的企业和民众。
希望这些国家能够吸取教训,重新回到与中方相向而行的正确轨道上来。只有这样,他们的水果才能重新进入中国市场,他们的农民才能重新过上好日子。
![]()
中国有句老话叫“买卖不成仁义在”,但前提是双方都得讲仁义。如果一边做买卖一边使绊子,那这买卖不做也罢。
希望那些国家的政府能早点想明白这个道理,别再让自己的农民为政治错误买单了。毕竟,让水果烂在地里是一种浪费,而浪费是可耻的。
参考:中国新闻网-中方回应澳海产品被延缓通关:中国海关依法实施检验检疫——参考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