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的退役进程基本尘埃落定,这位国乒历史级的传奇人物,终于要在巴黎奥运会之后彻底告别赛场,很多球迷原本期待他像刘国梁一样留下来接班,但马龙给出的答案是“不,他明确表示不会留在国家队担任教练,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球迷热议,有人惋惜有人理解,不过这或许正是马龙最理智的选择。
回头看过去一年,细节早就给出预兆,马龙退出WTT世界排名,意味着他已经失去参加大赛的资格,巴黎奥运会过后,除了“老瓦杯,几乎再无国际比赛身影,连国内的乒超联赛他都缺席了,这样的信号放在任何名将身上,都会被解读为退役前奏,如今看来,马龙没有摆烂,只是悄悄把最后一阶段打得干干净净。
问题来了,为什么不接教练岗呢,对比曾经的战友邱贻可,年纪相仿却早早显出疲态,国乒教练组的压力和强度,真不是外人能想象的,每天面对的是新一批年轻球员上上下下的竞争,也要承担外界的舆论对喷,成绩稍差就要被标签化,马龙长期在高压环境中坚持,既是老将也是精神支柱,如今选择抽身陪伴家人,何尝不是另一种担当。
很多球迷对“拒绝国乒安排听上去有点刺耳,仿佛是断绝关系,其实并非如此,马龙只是跳过国乒内部岗位,转而进入北京体育局,成为先农坛体校的教练员,这个身份不光有编制保障,也是官方早就为他预留的安置,换句话说,这是另一条通道,从冠军到教练再到仕途,前辈里不是没人走过,王励勤就是例子。
至于钱,大家也别太敏感,马龙在体校岗位的年薪大概28到30万,对于普通人这薪资水平不算低,但拿来和“国乒吸金王的商业价值对比几乎是小儿科,马龙如果真想赚钱,商业代言、综艺节目、乒乓球推广活动根本不愁场子,他还坚持留在体制岗位,说白了更多是责任感和象征意义,而不是谋生手段。
这一点其实挺耐人寻味的,马龙从不喜欢把自己活成某种“流量人设,他上场就是专注打球,下场也尽量远离口水战,就像他这一代人坚持的那股子“老派倔劲,不花里胡哨不抬杠,哪怕面对球迷的各种期待,他也只是冷静地给出答案,然后踏实走自己的路。
当然,舆论场上还是会分裂,有人不舍,觉得国乒失去了最佳接班人,有人点赞,觉得马龙终于拿回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但这就像一场比赛一样,不是谁输谁赢,而是各自取舍后的延续,当年刘国梁退役转教练,一度备受质疑,如今被写进历史篇章,而马龙走的不是这条路,却未必走不出另一种可能。
此情此景其实不难理解,国乒一直需要“新鲜血液,未来也有樊振东、王楚钦这样的领军人顶上,而马龙退居幕后,不再掺和具体业务,反而能在更宽的舞台扮演形象符号的角色,推广乒乓球、出席公益活动、塑造榜样意义,这些对中国乒乓的价值,未必小于教练席上的指挥若定。
总结来看,马龙拒绝国乒教练安排,不是“断舍离,而是另一种延续,他既保留了体制保障,也开敞了属于自己的退役后人生空间,对国乒来说或许失去了一位潜在名帅,但对马龙本人来说,却赢得了更真实的自我选择,在竞技体育的漫长故事里,这样的转身未必不是一种圆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