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4点,夕阳透过玻璃窗洒进道馆。“咚、咚、咚”——有力的脚步声和清脆的踢靶声渐渐回响,陈云坚又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带队训练。
自2005年深圳观澜中学跆拳道队成立以来,从这个训练馆踢出的优秀运动员数不胜数。作为创队教练,他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看着他们从稚嫩少年成长为栋梁之才。
“训练时他是严师,生活中却如慈父。”这是学生们对陈云坚的一致评价。如今,他的“弟子”遍布大江南北,远到国外,近在深圳。有的成为专业运动员,有的考入重点大学,有的像他一样投身教育事业……
这个用跆拳道改变无数学生人生的体育老师,用二十年的时光,诠释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执着与坚守。
从0到1:
他为学子踢开“大学门”
90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陈云坚接触了跆拳道。那时他二十多岁,只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却渐渐迷上了这项运动,最终走上专业道路。
彼时,跆拳道这项运动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陈云坚自然也成了宝安区为数不多”会打拳“的运动员。1997年,已在跆拳道教学小有名气的他开始进入学校任教。
一晃几年,陈云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本以为会一直在小学学段教下去,直到有一天,一名学生突然问他:“师父,我练完之后,上初中就练不成了吗?”
这个简单的问题深深刺痛了陈云坚。他意识到,一条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连贯成长路径,对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
于是在2005年下半年,陈云坚正式加入了观澜中学,并一手组建了校跆拳道队,让底子好且有决心走体育道路的学生们,都能够继续接受训练。
2006年,陈云坚带队参加全国少年跆拳道锦标赛
观中任教期间,他曾任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跆拳道分会副秘书长、深圳市龙华区跆拳道协会会长,是国家一级教练员、一级裁判员,获得过多项市、省、全国优秀教练员荣誉。据统计,他总共带出过各级比赛冠军达717人次。
“没有陈教练,就没有观澜中学跆拳道队今天的成绩。”学校老师这样评价道。回忆起初,陈云坚坦言,很多人都有找他出去开道馆,但他不想。他最看重的,仍是那一声“老师”。
“带学生就像带孩子,如果自己跑了,他们怎么办?”和学生们待在一块儿,他也时常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这些都是外面道馆给不了的东西。
2006年观澜中学跆拳道队的训练日常
队伍在2016年中港澳跆拳道精英赛中所获奖牌
2021年起,观澜中学开始面向全市进行体育方面的自主招生工作,但陈云坚喜忧参半:一方面,观中跆拳道队的生源范围更加广阔,能够吸纳更多跆拳道人才;但另一方面,自招中专项考核成绩仅占4成,中考成绩占6成。
这意味着,对于文化成绩好但底子薄弱的学生而言,他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对于“童子功”选手,他也需平衡好学生的学业和训练。
面对这些现实变化,陈云坚不断调整训练和辅导策略,既抓踢靶也抓课本,亲自编写跆拳道教材,在体育常规课中增加了跆拳道的模块教学内容。初中年级主要开展兴趣教学,吸引学生对跆拳道的关注。
这些付出背后的目的,始终只有一个:考上大学。
100多页的教材,均为陈云坚亲自撰写、拍摄
用两条腿走路:
“要能写能说,不能只会踢腿”
体育单招政策历经3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体育特长生们进入高校学习的重要途径,2024年全国体育单招报考人数首次突破6万。
高考体育单招同样由“文化+体育”两项考试组成,运动员必须在高中3年内拿到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的证书(在相关部门规定的省级、国家级、国际级等赛事中达到相应名次),获得相应运动等级,才能拿到“单招资格”。
3年的时间限制,加上屈指可数的赛事,意味着学生的“单招”机会,踢一次,少一次。为此,他寒暑假里总是自发组织加训,多年来往返宝安龙华,自掏油费,从不间断。
除日常训练外,陈云坚也非常重视每一次宝贵的比赛机会,他经常对学生讲,比赛打多了,才能形成条件反射。最重要的是,得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冷静思考、理性分析对手的能力。
“打完比赛输了之后,哭一场完了,下次还是这样,有什么意义呢?”为了让学生养成复盘习惯,他硬性规定每次比完赛都要“当众处刑”,让他们在所有队员面前讲出自己在比赛中的优缺点,还要用笔写下来。
陈云坚办公室内,队员们的“复盘本”叠了厚厚一摞
林冰回忆起在观澜中学的6年,仍然忍不住感慨,“太累了!”如果想实现一个较为理想的目标,时间安排会十分紧凑,训练和学习几乎占据了所有时间,几乎没有时间去处理其他事情。
“别的省队、市队,每天至少要进行3次训练,每次3小时。相比之下,我们在观澜中学可能一天只训练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也就是说,训练过程中你需要投入比别人多几倍的专注和投入。”
不过事实证明,陈云坚的教学方法,其效率要远远超过几个小时的机械重复式训练。建队第2年便入队的林冰,在后来比赛中首战告捷,斩获金牌,并在高二那年荣获全国中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冠军。
目前观中跆拳道队每天下午4-7点展开训练
即使训练强度再大,陈云坚也一直跟学生强调,必须文化课与训练并重,用两条腿走路。
实际上,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他取消了跆拳道传统的“晨练”,直到每天下午4点,上完两节课之后才开始训练,把对文化课的影响降到最低。
“哪怕走单招,文化课也不能太差。将来走出社会,要能写能说,不能只会踢腿。”他还经常联合班主任、家长,多方沟通,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每天的晚自习,他都会严格监督学生有没有去上,每次的大小考试,他也会调查学生的成绩情况。
至今,陈云坚带出了个人前五名2500+人次;几十人次获得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称号,并且为华南理工大学、西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输送了多批优质生源。
作为教练,他悉心指导每一节训练,将跆拳道的技艺倾囊相授,而多年来,他心底始终明亮的,仍是那份身为人师的初衷——以体育人,以爱育心。
陈云坚荣誉等身,曾获高考先进工作者、“鹏城好教师”
道馆外的“严”与“爱”:
“我要教给他们能伴随一生的财富”
在学生眼里,陈云坚永远是一副严肃的模样,而他的柔软,永远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每次外出比赛,他都会亲自去深圳北站排队购票,一次就是一两个小时,一次性购买四五十张往返车票。“虽然手机上也能买,但我必须确保所有队员都在同一车厢。”他解释道,“万一有人分散在不同车厢,到站时容易走散。我们是去比赛,不是去旅游,安全最重要。”
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12字的跆拳道精神,在陈云坚这里永远不是空话,比赛、训练时都要敬礼,跆拳道不只是踢踢打打的运动,更是育人成才的途径。
“我要教会他们的,是如何在遇到事情时冷静分析,这比技术更重要。自信心、毅力,这些才是能够伴随他们一生的财富。”陈云坚坦言。
陈云坚在日常训练中为学生讲解动作要领
初三那年,正值叛逆期的邹声扬因沉迷手机游戏与父亲发生激烈冲突。父亲一怒之下摔了他的手机,邹声扬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睡在自家的工厂里,整整一个月没有回家。
“我爸打我骂我都没用,我就是不肯回去。”邹声扬回忆道,“那时候觉得他们根本不理解我。”
父母多次劝说无果,最终只好求助陈教练。陈云坚得知后,并没有在训练中当场批评他,而是特意在一次训练结束后,把邹声扬叫到一旁。
“他平时很严肃,我其实挺怕他的。但那天,他非常耐心,没有骂我,只是问我为什么这么做,和我聊我爸爸的不容易。”邹声扬说,“他告诉我,我爸爸只是不善于表达,其实很关心我。”
那次谈话持续了近一个小时。陈云坚从自己带队的经历讲起,说到为人父母的艰辛,再谈到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他没有强迫邹声扬回家,只是轻轻说了一句:“你爸爸很信任我,你也应该学会信任他。”
这番话深深触动了邹声扬。训练结束后,他主动回了家,和父母郑重道歉。从那以后,他再也没闹过离家出走,训练也更加投入。“我能感觉到,他是真的为我好,不只是为了训练成绩。”
邹声扬(蓝方)参加中国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
高三那年,邹声扬因比赛取消未能拿到等级证,错失单招机会。复读期间,陈教练一直帮他报名、整理材料、联系学校,最终他考入湖南师范大学,如今正代表学校备战全运会。
“没有师父,就没有今天的我。”邹声扬说,“他不只是教练,更像是一位父亲。”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那些从道馆走出来的孩子们……
陈云坚站在道馆中央,环顾四周,墙上挂满了奖牌和锦旗,每一件都承载着孩子们的努力与汗水。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20年过去,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场,更是无数少年梦想起航的地方。
“他们就像兄弟姐妹,天天在一起流汗,甚至流血流泪,感情是最真挚的。”陈云坚回想起之前接到家长的“投诉”——队员们吃饭、学习、睡觉总要黏在一起,哪怕一周六天都在学校见面,休息日仍要约着一块儿玩,关系好到让他们都弄不明白。
“我觉得观中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地方最主要在于氛围,他没有体校一般的死气沉沉,也不像普通院校一样懒懒散散,而是如同一个大家庭一般,大的教小的,小的延续下去,该认真时认真,该放松时放松,是一个有着各种回忆的地方。我去哪里训练都没有再体会过这种感觉了,很怀念当时大家一起奋斗的日子。”邹声扬感慨。
这种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队友关系,更像是一种血脉相连的亲情。训练时,他们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赛场上,他们是为彼此呐喊最响亮的人;生活中,他们是能读懂对方眼神的知己。陈云坚常说:“我们是一个家庭,我是家长,你们都是我的孩子。”
2016年,观中跆拳道队员与世界冠军、市队教练合照
如今,陈云坚的学生遍布各行各业,有的成为老师,有的经商,但无论走得多远,一有时间,他们总会回到这个熟悉的道馆,与师父聊聊近况,一如当年那个需要指导的少年。
有时甚至会出现几十人同时回来的壮观场面,其中还有特意从国外赶回来的学生。“他们毕业之后用不着我骂了,反而都成了朋友。”陈教练笑着说,眼中满是欣慰。
毕业生相约回来看望陈云坚老师
观澜中学因跆拳道队,连续8年被授予“深圳市高水平运动学校(跆拳道)”称号,连续10年被授予“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跆拳道)”称号,连续3届被授予“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跆拳道分会副主席单位"称号。
夕阳西下,道馆里的踢靶声依旧清脆响亮。陈云坚看着场上正在训练的队员,他们的身影与二十年前的少年们重叠在一起。
时光在变,面孔在变,但道馆里的温度从未改变——这里永远是孩子们的家,而他,永远是那个等待孩子们“回家”的师父……
作者:huihui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