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刚回到莫斯科,一艘俄罗斯油轮就停靠在了中国港口,对于中俄的合作,特朗普根本拦不住。那么,特朗普为何要不断阻拦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其究竟能否成功呢?
在普京结束对中国的访问后,俄罗斯籍“上升号”液化天然气油轮抵达广西铁山港。这艘船装载了十五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来源于俄罗斯北极LNG二号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项目本身正是美国和欧洲制裁的重点对象,但货物还是顺利到达中国港口。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今年八月底,另一艘同样来自该项目的“北极木兰号”也已停靠北海接收站。
美国显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因为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与欧洲的制裁目标就是要切断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借此削弱其财政收入和战争能力。北极LNG二号项目原本是俄罗斯规划中的大型能源工程,目标是年产近两千万吨液化天然气,但在美欧制裁下,设备采购、运输船建造和金融渠道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对俄罗斯来说,找到新的长期稳定市场,是这个项目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而中国的出现,显然为其提供了出路。
从报道来看,在中俄领导人会谈中,双方同意扩大能源合作,尤其是在天然气领域。俄罗斯不仅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稳定供气,还和中国签署了“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的备忘录。未来每年将新增五百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输华。加上现有线路,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出口将突破千亿立方米。这是长期、系统性的合作,远远超越一两艘油轮的意义。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能源安全得到更大保障,不必过度依赖中东或其他动荡地区。
至于美国这么做的原因,分析来看,美国的制裁更多是为了维护自身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话语权,而不是完全出于所谓的地缘安全考虑。美国自己是天然气出口大国,欧洲在制裁俄罗斯能源后被迫大量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这无形中让美国在市场上获利。可是,中国并不依赖美国能源,而是根据自身需求和市场价格来选择合作对象。普京在北京已经明确表示,中国将以低于欧洲的价格获得稳定供应,这对中方来说是实打实的利益。
那么,特朗普能不能阻止这一趋势?答案明显是否定的。首先,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是单边行动,它能约束欧洲,因为欧洲国家在军事和经济上依赖美国。但中国是独立的全球大国,有自己的外交战略和能源规划。中国经济体量庞大,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外依存度高,如果一味听命于美国,反而会损害自身安全。
其次,俄罗斯能源在地理上更容易通过管道和近程海运进入中国市场,运输成本低,风险可控。这些现实条件决定了美国无法在供应链上切断这种合作。从现实来说,这次油轮靠港就透露出明确信号,那就是市场对美国次级制裁的反应并不一致。
而且现在欧洲国家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由于他们不得不花更高的价格从美国进口天然气,导致制造业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普京在北京记者会上就直言,中国拿到的天然气价格远低于欧洲客户,这会带来竞争优势。俄罗斯在寻找替代市场的过程中,反而加快了与中国的合作节奏。
制裁没有让俄罗斯能源停摆,反而推动了亚太市场的重组。并且很明显,美国的单边制裁不具备改变中国战略的力量。未来几年,随着“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建成,类似的油轮抵达中国港口将成为常态,而不是什么意外事件。
可以预见,中俄能源合作将继续深化,同时带动亚太能源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对于中国来说,这意味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进一步增强自主性和安全感。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意味着制裁下仍然有广阔的出路。对美国而言,这个局面可能不符合他们的预期,但却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