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义务教育只上了八年,从1990到1998,这,你能相信吗?从结果看,八年也一样,其实六年七年也无所谓,问题来了,为何非得浪费九年呢?
上小学之前,村里有人办了幼儿园。那时不叫幼儿园,叫育红班。教育红色接班人?教育红领巾队伍?不得而知。反正就办了,地点在大队办公室。
同龄人都来问,哎,育红班,你上吗?我说,不知道,我回去问问俺娘俺爷吧!回家后,便问,别人都说要上育红班,我要上吗?娘很支持,上,那肯定要上啊!爷有些拿不定主意,说还要去问问旁人。
回来的结果是,上。既然上,就要有个上法。咋上呢?带点啥?先去了再说吧。去了之后感觉没啥意思,还不如在家玩有意思,没去几天我就不去了,在家等着上一年级。
父亲给准备一个黄书包,写着振兴中华,一个文具盒,铁的,几支铅笔,一个四线田格本,小刀,尺子。就这样开启了小学时代。回头看,幼儿园根本没有上的必要,小学四五年也就足够了。
初中到了镇上,也并不知道到底是要上三年还是四年,1995年的山东大地上,论到临朐县的时候就是发的三年制课本,掐指一算,一共八年。不过,总是有好事之徒在传,初三要多上一年,补初四的课程。但真到了初三,哪里有时间补初四的课程?
小学在村里。上学哪里有人接送啊,自己走着去,还顺路叫着同学,结伴而行,想迟到也比较难,除非你住的稍微偏了点,你要是在顺道,铁定不会让你迟到,自觉地叫上两声,闲着也是闲着。
作业也不太多,回家做完,还得下地干活,不干活,你也得给兔子弄点草吃吧,再者,父母都不在家,你得弄点晚饭吧,起码也要烧点开水吧!否则,回来后,就有你好受的了。
镇上的三年初中,颇为无聊,学习也不太感兴趣,虽然已经尽力了,但那些数学还是不觉得好学,直接想放弃,又被周围的好事之人说自己成绩尚可,那就勉为其难,继续下去了。
义务教育八年结束,轮到了中考,结果是没考上。在这样一个到底是复读还是继续的关键点上,三叔悄悄地给助力了一下,让我直接去了高中,而没有选择复读这条路。
中年之后再想想:这到底是对还是错?已经有些模糊了。如果回去复读的话,也只有两个可能,考上和考不上。两种可能都不太令人满意。莫非这即是人们常说的命运的安排?不太晓得。
有趣的不是别的,却是同学们,比如初中的同学多年之后在俺村里开了茶楼;再比如多年之后,还会有诸多的同学路过苏州,下来聊聊;有的人吧,几十年不见,为何却宛如以前?
我想了又想,或许所谓的本质问题即是如斯,本质是不可能会变的,而这个本质在你很小的时候,哪怕是小学和初中这样的年纪里,就已经固定下来,其余的变,都是表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