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即失业”的焦虑,正逐年笼罩着高校毕业生群体。当大量大学生手持文凭却难寻心仪岗位时,社会上“企业招工难”的呼声同样不绝于耳——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直指当下人才市场的核心问题:我们并非不缺人才,而是不缺普通大学生,真正稀缺的是具备实操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
“不缺大学生”,源于高等教育普及与岗位需求的错配。近年来,高校扩招让大学生数量持续增长,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已突破千万。但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课程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学生走出校园时,往往只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许多文科专业毕业生熟悉理论框架,却不具备文案策划、数据分析等实操技能;部分理工科学生懂公式原理,却无法熟练操作专业设备、完成项目落地。当企业需要能快速上手的“即战力”时,这类缺乏核心技能的毕业生自然难以满足需求,陷入“就业难”的困境。
“缺专业技术人才”,则是产业升级与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现实写照。随着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领域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激增;服务业领域,养老护理、高端家政、数字化运维等岗位也面临“招不到人”的窘境。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技能型岗位的招聘需求同比增长35%,但求职人数仅增长12%,供需缺口显著。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企业急需掌握电池维修、电控系统调试的技术人员,而这类人才需经过系统的技能培训和实践积累,普通高校毕业生若未接受专项训练,根本无法胜任。这种“企业喊渴、学生求职”的错位,正是专业技术人才稀缺的直接体现。
破解“毕业即失业”与“技术人才荒”的矛盾,需要多方合力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对高校而言,应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惯性,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设订单式培养课程,引入行业一线设备与师资,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真实工作场景;对职业教育而言,需提升社会认可度,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培养更多“身怀绝技”的工匠型人才;对毕业生自身而言,也应转变“唯学历论”的就业观念,根据市场需求主动学习专业技能,通过职业培训、实习实践弥补能力短板。
“毕业即失业”不是社会人才过剩的信号,而是人才结构失衡的警示。当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当专业技术人才能够获得与学历型人才同等的尊重与发展空间,“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才能真正化解,人才市场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性循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