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姥爷不认识我了。
年初请假随父母回老家探望他时,我见到了这位家族传奇中的老人。他十二三岁参军,在枪林弹雨中穿梭往来,军装上的勋章见证着他的英勇过往。而今,他却静静坐在沙发上,用陌生的眼神打量着我。
我童年曾与舅姥爷同住一段时日。记忆中的他,是个精力充沛的小老头,总在天光未亮时起身,拎上钱袋子出门溜达。遇到乞讨者或是未吃早饭的清洁工,他总会慷慨地邀人共进早餐,待到上午十点多,才哼着小曲归来。
有时我嘴馋,便早早睡下,次日硬撑起来跟他去吃早餐。舅姥爷选早点很随性,遛弯累了就走进一家店。豆腐脑、胡辣汤、灌汤包、油条、小酥饼,琳琅满目。唯有一点他极为坚持:任我随意点,但必须吃完。小孩子的胃容量有限却又贪心,一次我点多了吃不完,撒娇耍赖不肯动筷。舅姥爷就那般严肃地坐着,凝视着我,不吃完不离开。最后我吓得掉泪,他却默默将剩余食物吃完,领我回家。
“觉得委屈了?不服气?”舅姥爷背着手走在前面,不等我回答又自顾自地说:“那时候多难呀,饭都吃不饱。粮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自那以后,不管是外出用餐还是在家吃饭,我都尽量将饭菜吃完,积极响应光盘行动。这个习惯,源于他当年的言传身教。
舅姥爷家中有许多藏书,平日只有他常待在书房。自我来了,他便带着我一同看书习字。他的毛笔字极好,那听话的毛笔到了我手中却成了捣蛋鬼,宣纸上总是一团团墨渍,手上脸上也沾满墨汁。舅姥爷从不生气,替我擦洗干净后,搬来小凳放在他身边,再从书架上找出书给我看。第一本读的什么已不记得,但爱阅读、作息规律的习惯,却在那个时候悄然养成。
后来我回父母身边上学,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去。每次见面,舅姥爷总是拉着我的手到书房,絮絮叨叨说许多话。他抱怨别人借书不还,说自己年纪大了记性不好,却珍重地拿出藏书让我挑选。临别时,他总要认真叮嘱父母:“要好好培养她,她爱看书,别压着不让看,她很优秀。”如此直白而真诚的夸赞,唯有舅姥爷给过。
高中课业繁重,再去得少;大学毕业后忙于工作,竟数年未曾回去。直到去年底,母亲说舅姥爷生了一场大病,记性差了许多,有些不认人了,让我得空回去看看,“毕竟舅姥爷最疼你”。
踏上归途,列车疾驰。记忆中每次推开那扇门,舅姥爷总是坐在客厅沙发上,抬头笑着唤我:“乖乖来啦。”而这次,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他缓缓抬头,苍老的面容上写满迷茫。直到我坐到他身边,他才轻声问:“你是谁家小孩啊?”我强忍眼眶中打转的泪水,指向母亲:“她家的,还记得我么?”舅姥爷只是点点头,将零食盒子推到我面前:“吃点糕点,别饿着。”
今年九三阅兵,地方电视台为舅姥爷做了专访。表姨她们陪他一同观看阅兵仪式。视频里,那个曾精神矍铄的小老头,如今一言不发地坐在沙发上。唯有当电视画面出现特定场景时,他的眼睛才会突然发亮,目光变得专注而清澈。或许,在那一刻,他想起了那个属于他的年代,想起了那些深植于心底的往事。
舅姥爷不认识我了,但他却依旧爱着祖国。记忆会消散,面容会模糊,但有些情感早已超越个人,融入血脉,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那些他教给我的——对食物的珍惜、对书本的热爱、对家国的深情——都在我身上延续着。即使他已叫不出我的名字,可那些细微的瞬间早已在我身上扎根生长。他所教会我的珍惜与热爱,对一餐一饭,对一字一句,对脚下这片土地,都如同他曾经紧握我的手写下的笔画,沉稳而深刻地,烙印在我生命的底色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