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现存的旧地方志,主要是明,清,民三个时代,计有二百多种,基本上涵盖了现在广西大部分县市区。
地方志作为地方历史文化记载的文献资料,一种十分重要的历史档案,学界有言: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当然都算是珍贵的了,因为地方志里记载了一个地方的一些历史记忆,不管真实与否,真实程度如何,都成为后人了解地方曾经过往的重要文献。
正是如此,地方志这样的旧籍,就会有一些专家学者,民间历史爱好者喜欢看了。
广西这么些地方志里,网上都有很多的文章介绍了,但翻多了就会发现,好像道光《融县志》有点特别。融县,是一个历史曾用名,大概在1952年前后,分为今天柳州的融水县和融安县,这《融县志》记载的就是这个区域的内容。
这《融县志》特别在哪呢?那就是被人看得比较细,读后感写得比较多的一种地方志。
其他地方的志书,一般都是被有兴趣的人大概的,找角度的介绍一篇,两篇。到了融县的志书,那就是被人刨得很细,从方志的编修沿革,到志书内容分门类别的查证,都十分的详尽。
据学者研究,融县修地方志,自宋代到民国,修有八九版,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现在只剩下清道光和民国两版。
道光版也因为种种原因,一直被深藏在图书档案中,少见露面,官方也没有正式整理,所以,现在很难见到刻版(据说近几年已在弄原书刻版翻印了),散于网上流传下来的都是民国整理版,和现代热心爱好者的整理版。
此志成书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当时的知县刘斯誉和本县举人路顺德共同努力修纂。
刘斯誉,江西南丰人,进士出身,他为何有兴趣修这样的一本地方志呢?这其实和他的出身有关。
刘斯誉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利,嘉庆初他即在乡试中举,但连续进京参加三次会试都落榜了,最终得到皇恩,得以参加嘉庆十三年(1808年)举行九年一度的科举“大挑制度”(专为三次会试落榜的举人制订的制度),讲俗一点,就是“以相貌评等级”,经过吏部考核评判,他以大挑二等的身份,可以出任地方的教职,在一些府学,县学里出任教授,训导一类。
他的家族里很是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理念,查询江西南 丰当地的记载,如他这一辈堂兄弟,刘氏家族“斯”字辈里,中举,中进士的一数都有十个以上,他这个“大挑二等”出身的举人,只能做八品以下的教职,学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所以,他还是继续努力,进京赶考。
终于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会试中三甲,赐进士出身,成为了他这一辈中的榜样。
他在地方教职多年,对于地方志一类的题材很熟悉,因为在康乾时期,地方志在地方的府学,县学里,都是作为“镇馆之籍”,所以,他也“阅读良多”。他中了进士以后,终于有机会出任地方知县职,他到了广西融县。初到融县,他想了解地方,最简单的方法是找本地方志看看,但是,融县虽然说修过六七种,但历史环境下地方志都保留不善,残缺严重,乾隆十九年(1754年)时任知县皇甫枢曾经组织编写过的一版,但最后没有出版。
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融县任上 ,遇到了本县举人路顺德,路顺德具体的生平史记不详尽,但他和清代广西最有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素有“江南才子”和“两粤宗师”之称的郑小谷(郑献甫)有着重要的交集,正是受其影响,他也有着修地方志的想法,正好,刘斯誉到任,两人就有了共同的愿望了。
所以,两人在之前乾隆皇甫枢草稿的基础上,重新增加编修,也就成了这版《融县志》,但是,由于没有前人记载的考究,他编修时,很多内容引用了“听说”,“据说”,那就误导了后世人们的阅读了。
这版《融县志》的存世情况比较深,市面上没有,找不到,学者,爱好者们都是进入到存书处去研读,所以读得很细,并从中发现了刘斯誉记载的一些错误。由此就成为了众多地方志中研究最细的地方志。他们还把相关的研究结果,写成文章整理,这就形成了“融县志研究成果”,不像其他的地方志,简单易得,引用多,考究就少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