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文/燕志华
近日,武汉大学开学典礼部分白色座椅靠背粘贴红色圆形标签,因为看起来像日本元素,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很多网民表示了不满,认为这是忽视民意的做法。尤其在九三大阅兵之后,这个事件很容易引发网络心理的不适。所以武大也很快地发布了致歉声明。
但是也有人提出,这是上纲上线了,是民粹主义者的一种做法。武大此次让步了、道歉了,那接下来很可能会步步后退。
对于这两种观点,今天是没办法谈论对错的。因为背后都分别有一大群的支持者。更何况,我们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提升包容性,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并且尊重不同的观点及其表达权。如果只允许自己的观点存在,大肆攻击对方的观点,反倒是一种狭隘的倾向。
在这里,我有另外一个观点。如果我们放长了视角来看,会发现类似的“红色圆形标签”,在舆论场中的评价,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的。
2024年1月,视频博主“战马行动”跑到南京一家商场,指控该商家玻璃上的红色圆形招贴画有日本元素,是“卖国行为”。报警后,商家不得不整改。此事引起了很大反响,包括多家央媒批判“战马行动”扰乱市场秩序。由于犯了众怒,“战马行动”的账号被封。
但是一年多时间之后,当武大再次出现这个红色标签的时候,更多的网民表达了不满。至于媒体,已经很难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对于学校表示支持了。学校进行了道歉,也获得了认可。
就我来说,我在“战马行动”在南京指控这个标签的时候,我也是进行了大力挞伐的,但是对于再次发生在武汉的这个标签事件,我内心却认为学校应该道歉。
为何同样的红色标签,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时间,却有不同的内涵和群体情绪了呢?
我的看法是,红色标签出现的场景,以及勾起的群体记忆更为重要。后者决定了网络舆情的激烈程度。
对于南京来说,当时正处于春节前后,红色本来就是喜庆的颜色,“红太阳”“太阳出来红艳艳”本就是国人传统文化心理比较接受的意象,而且南京在这方面缺乏可供网民勾连的负面历史,因此“战马行动”的指控就属于生搬硬套,强行勾连,很难获得广泛认可。
但是武汉,在网民的大脑里却有不少可供勾连的记忆链接。毋庸讳言,一些网络上的日本元素常被网民引用。这是其一。
其二,这里还涉及到一个舆情原理,那就是新旧舆情常常是相互唤起、相互搭车的。如果某个地方刚刚发生过一次重大舆情,留在网民心目中印象依然深刻,那再次出现一个敏感事件后,哪怕是个小事件,都足以唤起网民内心的激烈情感,让小事情变成一个大事情。此前武大的事件是一个影响较大的事件,网民一直记忆在心,并且耿耿于怀。这使得此次红色标签时候一出现,就会引发网民丰富多元的联想,勾连起那些未曾了断的情结,从而演变为一个热门事件。
也就是说,此次红色标签事件,不光因其本身的负面观感让网民不适,更重要的是,再一次勾起了网民关于此前舆情事件的灰色记忆,并且将这种灰色印象推到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脑海界面上。
所以,我为什么认为此次学校相关部门应该道歉?是为了自己的不慎行为,以及风险意识的匮乏,更缺乏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下,对于学校整体声誉形象和风险头寸的清醒认知。
这也是此次红色标签事件发生之后,我非常惊奇的地方:明明知道学校已经处于一种网络舆论的高压之下,却依然出现了这样的工作疏漏,由此引发网民的再度不满和成见的加深,这表明事件背后的风险意识是非常薄弱的。
当然,这样说,会有很多人也表示反对:学校有“独立之大学精神”,是培育理性精神的地方,岂能向这种情绪化、非理性的网民观点让步?长期以往,学校岂非会培养出一批和当下少数网民同样的“思想暴民”?
我的看法是,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涉及到对于网民群体和网络舆论的正确认识问题。
网民群体由于人数众多,规模巨大,已经客观上建立了一个第三方的评价机制,任何单位都会被动地置于这种评价机制之下,接受网民群体的点评、打分。这也导致了这样的客观后果,我们今天声誉形象的评价机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根据网民群体的评价来最终确定的。也就说,你做得好不好,更多是由面广量大的网民群体来确定的。
网络舆论是网民制造的公共产品,是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评价机制。它不一定是对的,也可能是情绪化、非理性的,甚至有时候一个大型谣言就是一个网络舆论,但是由于它是相当规模的网民对于某个舆情事件的相同或者近似的观点,具有群体性、群众性的特点,也因此值得所有人的重视。即便它是错误的,你也不能正面地挑战它、硬顶它,否则它会以泰山压顶之力将你摧毁,如泥石流一般将你冲垮。你只能迂回引导它、说服它,当然,更好的方法是做好风险的管理,防范类似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出现。
因此,当某个单位或者部门引发了某种网络舆论的时候,所能做的,或者说,必须要做的,就是正视它,并且做好回应和说服它。忽视舆论的后果,就是舆论永远不会忽视你,并且越来越强化它的能量。
对于大学教育来说,重视这样的网络舆论,并非是向情绪化、非理性的网络群体屈服,相反,当我们教育年轻的学生重视这样的网络力量,实际上教育他们重视群体的、群众性的力量,并倒逼他们要尊重民意、服务大众。即便你不同意这样的网络舆论,你也需要创造条件来说服他们,否则,这种网络舆论将如同历史事实一样横亘在面前,是无法逾越的。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
高级记者/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亮证女”事件:更好的通报应该怎么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