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年的10月7日,辽宁省博物馆联合国家文物局举办了一场“又见大唐”的书画文物展。这场展会本是以大唐时期的文物为主题,但是却在这场展会之上出现了一件宋朝的行书作品,此作就是宋高宗赵构的行书卷《白居易自咏诗卷》。
单字高清放大欣赏:
据传此作是宋高宗为是试探继承人,而专门写下的一卷行书作品,有学者推测,赵构创作此作时,心中正打着小算盘,试图借此试探太子们是否有足够智慧与才情继承皇位。这件书作还曾是清末溥仪以“赏赐”为名私自带往东北的珍品,如今已晋升为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
此作没有款识,但在其上有南宋“御书”葫芦印,再加上其风格书风而确定为宋高宗的手书。此行书卷为长卷样式,一行两字,是较为少见的大字行书之作,分五张宋代内府用纸拼接而成。
赵构这位被戏称为“完颜构”的南宋开国皇帝,他虽在江山社稷上留有遗憾,却在笔墨间开辟了一方澄澈天地。他承袭了宋徽宗的艺术基因,也和宋徽宗一样是个被当皇帝而耽误了的书法大家。
他在书法上的热爱可以说比宋徽宗还痴绝,但与其父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承袭他的瘦金字体,而是转而精学魏晋笔法,以王羲之为宗,这也正是很多后世人评其书法高于其父的原因之一。
史料载其自述 “凡五十年间无大利害相妨,未尝一日舍笔墨”,也就是说在多达半个世经里,赵构坚持书法学习五十年,无论是朝堂的纷争还是何种因境,他都未曾放下手中的笔,书法成为他心灵的慰藉。
明代陶宗仪称赞他书法天赋异禀,技艺高超。赵构早年模仿米芾,书写迅疾潇洒,笔锋豪放;后来深入研究魏晋“二王”,融合王羲之的温润与王献之的灵动,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而此卷他的行书大字《白居易自咏诗》卷,也可以说是他晚年时巅峰之作,细观之下,他起笔干脆利落,就好像是利剑出鞘,锋利而不张扬,行笔更是稳健有力,晋显晋人风韵。他在创作此卷时已近五十五岁,这个年龄于古人而言,已是高龄的状态了。
说回为什么说此卷会有人认为是试探继承人之作呢,在创作此作之时正是赵构在筹备退位的时间节点差不多,而诗中又抄录了白居易的“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的淡泊之语,这句诗呢藏着一种朴素又通透的生活智慧,核心是 “不执着于物质奢华,以简单知足为乐”,所以会让人联想到似是在为“退位让贤”而造势,传递 “随分自安” 的旷达。
但是呢,卷上盖着的那方鲜红 “御书之宝” 大印,根本藏不住他的真实心思。要知道这方印可不是普通图章,是象征皇帝掌权的 “身份证” 啊!他盖这印,其实是在悄悄传递两个信号:一方面是给那些心里打着小算盘、想趁他退位搞事情的大臣敲警钟,“别以为我要退了就好欺负,权力还在我手里”;另一方面也是试探即将接班的储君,“就算我不当皇帝了,朝政谁说了算,还得看我的意思”。
对此的话不做过多的猜测,对于我们书法爱好者而言,最主要的是其书法的笔法高湛和作品的精美。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早年也深得赵构书法的精髓,明初宋濂曾言赵子昂 “早岁学得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