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指数一波快速冲高的炒作之后,市场热情被调动了起来了,量能也破了3万亿元,但市场也呈现了一波调整,毕竟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该有的调整总会到来。不过这样的动作过后,尤其是业绩报过后,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因素。比如说行业从初期炒概念,炒风险偏好之后,随着业绩报,将进入到炒实质的阶段,医药、科技是我们本轮行情始终跟踪的热点主线,近期也做了业绩报和博弈汇总,今儿谈的是炒作转型的因素。
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考验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利弊的取舍,没有完美的。这个大前提是需要股民认知的,太多的股民只想着收益,而忽略或不想着付出的因素,总是看着别人的博弈简单,自己博弈又开始患得患失,这样是永远无法获得收益的。比如说,周期行业的弊端,就是很难吸引热钱,毕竟行业缺乏的是巨大的变革;但这也会带来好的一面,那就是拥有行业的周期性规律,可以利用功课和堆积的经验来换取利润的,毕竟行业的变化相对有限。
而高弹性的行业,不仅是反弹时利润空间大,调整时也会非常大,大热之后的大冷是非常残酷的,这个必须要接受。同时,这样的行业拥有的变化也会很多,门槛也就很高。这就是创新药、科技行业的特点。A股利好又来了,这是很多股民如今的心态,看到什么都是觉得是利好,看到什么都要解读成利好,谁只要解读中性一些,只要不解读为利好,就会被股民怼上几句。其实,真的没必要。这一路过来,医药、科技也是有过几次调整的,然后又反弹的。
实际上,我们看到美股的七巨头走势,也是如此,即便是牛长熊短的行情,也从没有缺少过调整,甚至跌20%+的技术熊市也有过,但每一次他们总是能依托业绩报实现重心的提升,尤其是伴随着惯有的回购,让反弹的泡沫消化,甚至重新低估,这种长牛的走势,的确是让我们羡慕。当然我们也明白,A股没有这个条件时,我们要接受的就是没有慢牛基础,只能是疯涨和脉冲反弹的类型。
低迷周期的陪伴才能明白利润规模有多大
经常有股民问怎么能拿得住个股,包括这一次创新药和半导体行情,即便是有再多的的分析,再准确,当行情出现波动的时候,出现其他热点诱惑的时候,股民也很难管住自己的手,大利润就无法获得。怎么处理呢?其实,盈亏同源,这是重要的思路,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就必须要解决思维束缚,付出更多才能有更多利润。
为什么玉名这一路陪伴大家经历这些行业周期,哪怕是低迷周期依然有各种分析?难道不能像很多股民说的那样,就等一个点,买,闭着眼拿着,然后找一个点,卖。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付出多少,收获多少。这是被很多股民忽略的,如果不经历这样的低迷,就不可能有低位的筹码的获得,更不可能守得住。恰恰是因为经历了残酷周期,才不会被小涨小反弹就满足了,而是明白一个大周期的利润规模有多大。
行情就是有行情的各个阶段,该有调整的时候就该有调整。所以,回顾行情,4月关税因素导致调整,砸出来低点,然后才有了这一波的反弹。因此,熊市是牛市的基础,调整才是反弹的前提,如今就需要消化反弹后的压力,这样才有利于反弹的持续。还有,就是政策也不都是带来上涨,类似“人工智能”最新政策的出炉,玉名的解读就认为这很可能让一批个股证伪,而不是说鸡犬升天,这是需要大家重视的一个点,接下来对此重点分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