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新添了小宝贝,本是满心欢喜,可新生儿吐奶的情况却让不少家长忧心忡忡。新生儿吐奶其实较为常见,背后原因多种多样,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生理结构特点
胃的位置与容量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不像大人的胃是垂直向下的。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胃内的奶液更容易反流出来。而且,新生儿的胃容量非常小,刚出生时胃容量大约只有5 - 7毫升,随着宝宝生长,1个月左右胃容量也才达到60 - 90毫升。这就意味着,宝宝每次吃奶量稍多一点,或者吃奶后稍有活动,就容易吐奶。
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
食管下括约肌位于食管与胃的连接处,它的作用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回食管。然而,新生儿的食管下括约肌发育尚未成熟,比较松弛,不能很好地起到“阀门”的作用,所以胃里的奶液很容易反流至食管,从而导致吐奶。
喂养方式不当
喂奶过快、过多
有些家长担心宝宝吃不饱,喂奶时速度过快,或者喂奶量过多,宝宝来不及吞咽,胃内奶液积聚过多,就容易引起吐奶。比如,在给宝宝喂奶时,奶嘴的孔过大,奶液流速过快,宝宝大口吞咽,同时也吸入了较多空气,增加了吐奶的几率。
喂奶姿势不正确
喂奶姿势对宝宝是否吐奶也有很大影响。如果喂奶时宝宝的身体没有保持适当的倾斜度,比如平躺喂奶,奶液容易反流。正确的喂奶姿势应该是让宝宝的身体呈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这样能借助重力作用,使奶液顺利流入胃内,减少吐奶的发生。
喂奶后频繁搬动宝宝
宝宝吃完奶后,家长如果马上给宝宝换尿布、洗澡或者大幅度搬动宝宝,会使宝宝的腹部受到挤压,胃内压力增加,导致奶液反流,引起吐奶。所以,宝宝吃完奶后,最好先让宝宝安静地待一会儿,避免过多打扰。
其他因素
宝宝哭闹时喂奶
宝宝哭闹时,会吸入大量空气,此时喂奶,空气和奶液一起进入胃内,在胃内形成气泡。这些气泡会占据胃内空间,使胃内压力升高,导致吐奶。所以,要尽量避免在宝宝哭闹厉害时喂奶,先安抚好宝宝的情绪,等宝宝平静下来再喂。
消化系统感染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还不完善,容易受到病菌感染。如果宝宝的消化系统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引发胃肠道炎症,也会出现吐奶症状。这种情况下,宝宝可能还会伴有腹泻、发热、精神萎靡等其他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新生儿吐奶原因众多,大部分吐奶是生理性的,随着宝宝的成长会逐渐改善。但如果宝宝吐奶频繁且严重,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确保宝宝的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