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杜少陵
文/李寿谦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这是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诗句。杜甫(712一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人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至兖州司马。他自幼好学,七岁能诗,九岁能书写大字。曾漫游吴越,结识李白、高适等诗人。留下《望月》等名篇,展现了壮志豪情。天宝年间,到长安应试,被李林甫用“野无遗贤”而阻挠。十年间奔走漂泊,生活困苦。此间写下《兵车行》《丽人行》《自京入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品,揭露了社会矛盾。安史之乱爆发,被困长安。后冒险逃至凤翔,被唐肃宗任命左拾遗。其间写下《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深刻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乾元二年弃官入川,在严武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草堂。其间写下《春夜喜雨》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作。
严武去世后,杜甫漂泊至夔州,创作达到高峰,其间创作了《登高》和《秋兴八首》等作品。
大历三年,离开夔州,辗转江陵、公安和岳阳等地。写下《登岳阳楼》和《岁晏行》等诗。大历五年,在回潭州至岳阳途中,因贫病交加,在小船上离世,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这首诗深刻描绘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矛盾,通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展现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实。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贯穿始终,既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也对统治集团的荒淫腐败进行了批判,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这首诗艺术特点鲜明,全诗分三大段,分别抒发了个人的抱负、旅途见闻和家庭的遭遇。层次清晰,语言精练。用对比手法,通过“君臣留欢娱”与“路有冻死骨”的对比,凸现了社会的不公。
这首诗标志着诗人诗歌艺术的成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评价杜甫“似孟子”,伟人评价“杜甫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人民诗人”。本诗是杜甫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安史之乱后,杜甫写了一首五律《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破败的景象,后四句写诗人思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通篇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杜甫的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学习杜甫,是学习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学习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我们要继承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李寿谦(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师,大学学历,现退休,寓居宁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