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马拉松的领奖台上,张水华捂着膝盖哭了。这位打破个人最好成绩的女护士,本应享受夺冠的荣光,却因为一句 “希望领导支持调休” 的哭诉,把自己推上了舆论风口浪尖。
短短几天,剧情急转直下。同事爆料她频繁调休参赛,把脏活累活甩给别人;网友扒出她签约运动品牌、带货赚钱,却对着镜头卖惨;品牌方紧急解约,曾经的励志人设碎了一地。这场舆论翻车,与其说是说话不讲究技巧,不如说是骨子里少了一份最珍贵的品质 —— 感恩。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习惯了得到,而不知感恩的人易生戾气。” 张水华的故事,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
职场里最忌讳的,就是把别人的帮助当成理所当然。有同事透露,起初科室对张水华参赛很支持,经常有人替她顶班、分担工作。可她呢?三个月跑了好几场马拉松,调休如同家常便饭,却在采访里只字不提同事的付出,反而把领导和同事摆在对立面,字里行间都是 “你们该支持我” 的理直气壮。
这让我想起曾国藩说的 “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这位晚清重臣一生谨守感恩之道,当年受五舅卖牛资助上京赶考,发迹后年年寄钱接济;部将鲍超家境贫寒,他每月自掏腰包补贴二百两白银。对比之下,张水华的操作实在让人唏嘘 —— 同事替她加班顶班,她视作理所当然;医院给她调休便利,她觉得不够支持;公众为她的励志故事感动,她却用来商业变现。
不知感恩的人,往往自带一种 “全世界都欠我的” 的戾气。张水华在镜头前哭诉的委屈,在同事眼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抢别人的假期,把调休当特权,甚至 “横着走”。这种戾气就像多米诺骨牌,先是消耗身边人的善意,接着失去他人的支持,最后把自己逼到孤立无援的境地。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强调 “常怀愧对之意”:“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 这种 “愧对” 不是自卑,而是清醒地知道:个人的成就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结果,背后总有他人的托举。
同样是医护人员跑马拉松,另一位同行的做法就高下立判。她参赛前会主动用节假日补班,调休时反复感谢替班的同事,采访里总说 “没有大家支持根本跑不了”。看似只是几句话的差别,实则是两种处世态度的分野 —— 前者把别人的付出当垫脚石,后者把他人的帮助记在心里。
现实中,我们身边从不缺张水华式的人。同事顺手帮你完成工作,你连句谢谢都没有;朋友熬夜帮你改方案,你只关心结果好不好;家人默默承担家务,你觉得理所当然。曾国藩说 “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一个人如果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别人都该围着自己转,福气早晚会被消耗殆尽。
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刘晓春的堕落轨迹,也印证了这个道理。他把组织的培养当成应得,把权力当成谋私工具,最终身陷囹圄。他在忏悔中说:“沉浸在个人奋斗成功的喜悦多于对组织培养的感恩回报。” 这种心态和张水华何其相似 —— 都觉得自己的成功全靠个人努力,别人的付出不值一提。
其实感恩不需要多么盛大的回报,有时就是一句话、一个举动。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仍坚持给乡邻寄钱济贫;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强调 “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呼叫炮火”,本质上都是记得他人的付出。就像那位懂得补班感谢同事的医护人员,她未必跑得最快,但懂得感恩的人,路只会越走越宽。
张水华事件最可惜的地方在于,她本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如果采访时多提一句 “感谢替我顶班的同事”,如果调休后主动帮同事分担工作,如果商业变现后回馈科室一点点,舆论或许就是另一番景象。可惜她选择了最糟糕的方式 —— 把自己的光芒建立在别人的阴影上。
曾国藩说 “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这份 “愧对” 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站得有多高,背后支撑的人就有多努力;我们走得有多远,沿途帮助过我们的人就有多少。职场如此,人生亦如此。
这个秋天,张水华的故事给所有人上了生动一课:能力决定你能走多快,感恩决定你能走多远。马拉松的终点线只有一条,但人生的赛道上,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赢得真正的掌声。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该为谁的梦想买单,每一份支持都值得被看见,每一次帮助都值得被铭记。
注: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