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关于“风力大小”的分析方法和核心知识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是考点。这也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尤其在综合题中常出现“分析某地风力大小/强弱的原因”或“比较两地风力大小”这类问题。
掌握以下分析框架和思维角度,你就能从容应对此类题目。
一、风力大小的成因分析
分析风力大小,本质上就是分析 “风的形成原因” 和 “影响风的阻力因素”。
风的直接成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口诀:气压差大 →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 风速大(风力强)
因此,所有分析最终都要归结到 “气压差异” 和 “摩擦力” 这两个根本点上。
二、具体影响因素(答题要点)
在高考中,你需要从以下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选择符合题意的要点。
1. 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原因)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只要提到风力大,首先考虑气压差。
(1)等压线密集: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气候/天气系统
①冬季风 vs 夏季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大,冬季风(西北风)强于夏季风(东南风)。
② 锋面系统:冷锋过境时,风力通常较大。
③ 气旋与反气旋:北半球气旋(低压中心)的西部(冷锋)、反气旋(高压中心)的东部(气压梯度大),风力都较强。
④ 特殊天气系统:如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台风等。台风中心附近风力极强。
2. 下垫面性质(影响摩擦力)
摩擦力会消耗风能,减小风速。
(1)海陆位置
① 海洋/湖泊/水库:表面平滑,摩擦力小,风力大。因此沿海地区、湖滨地区风力往往较大。
② 陆地:表面粗糙,摩擦力大,风力相对较小。尤其是植被茂密、地形崎岖、城市建筑密集的地区,摩擦力最大。
(2)地形
① 平坦开阔地区:如平原、高原、台地,地形阻挡小,风力大。
② 崎岖山地/丘陵:地形起伏大,阻挡多,摩擦力大,风力小。
③ 峡谷/隘口(狭管效应):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这是高频考点!)
④ 经典案例:新疆北部“风口”地区(阿拉山口、达坂城)、河西走廊。
2.山地阻挡(迎风坡 vs 背风坡)
(1)迎风坡,气流抬升,可能风力有所减弱。
(2)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焚风效应”,风速也可能较大,且空气干燥。
3. 植被状况
(1)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摩擦力小,风力大(容易产生风沙活动)。如我国西北干旱区。
(2)植被覆盖率高:尤其是森林,能有效降低风速,防风固沙。如防护林的作用。
4. 人类活动
(1)城市建设:高大建筑群会增大摩擦力,减小市区风速,但也可能因“狭管效应”导致某些街道风口风速变大。
(2)植树造林:降低风速。
(3)破坏植被:增加风速,加剧土地荒漠化。
三、高考经典设问与答题思路
问题1: “比较甲、乙两地风力大小,并说明原因。”
答题思路
1. 先给出结论:甲地风力大于/小于乙地。
2. 分点阐述原因(选择2-3个最相关的要点):
(1)气压差异:”甲地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
(2)地形:”甲地位于平原/山谷风口/高原,地形平坦开阔,阻挡少;乙地位于山地/盆地,地形封闭,风力不易扩散。”
(3)下垫面:”甲地临近海洋/湖泊,摩擦力小;乙地位于内陆,地表粗糙,摩擦力大。”
(4)植被:”甲地植被稀疏,对风力的削弱作用小;乙地森林覆盖率高,防风效果好。”
问题2: “分析某地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答题思路: 这是上述要点的正向应用,专门分析“为什么风力大”。
1. 气候/气压:”盛行风风力强劲稳定(如季风、西风带);靠近冬季风源地;气压差大。”
2. 地形:”地势平坦开阔,阻力小;位于山脉缺口/峡谷(狭管效应),风力加速。”
3. 下垫面:”位于沿海/湖滨地区,海陆风叠加,风力大且稳定;植被稀疏,摩擦力小。”
4. 人类影响:”人口密度小,人类活动对风力的影响小。”(可选)
问题3: “分析某地风力弱的原因。”
答题思路: 这是上述要点的反向应用,专门分析“为什么风力小”。
1. 气压:”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2. 地形:”位于盆地/谷地,地形封闭,风力不易进入;周围山地阻挡,处于背风坡。”
3. 下垫面/植被:”地表植被覆盖率高,城市建筑密集,摩擦力大。”
四、实战技巧与提醒
1. 看图说话:如果是给出等压线图,首要任务就是看等压线的疏密。
2. 区域定位:如果给出区域地图,要迅速进行区域定位,联想该区域的气候特征(是否季风区、西风带)、典型地形(是否有风口、平原)、植被状况等。
3. 综合思维: 很少只有一个因素在起作用,通常是2-3个因素共同作用。答题时要条理清晰,分点作答。
4. 术语规范:使用“水平气压梯度力”、“狭管效应”、“摩擦力”、“下垫面”等地理专业术语,避免口语化。
五、例题分析
(2024·广西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a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图1b)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km。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图2为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
(1)结合图1,分析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
(2)说明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
(3)指出除大风外,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图可知,气压场北高南低且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形成的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之后下沉,在重力作用下加速,风速更大。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与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之间的山谷走向一致,具有明显的狭管效应,会加大风速。莱芒湖湖面摩擦力较小,对风速的阻碍较小,使得风速相对较大。综上分析,在莱芒湖区形成大风。
第(2)题,该气压形势控制时,北部气压高,南部气压低,盛行偏北风,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之后下沉,下沉过程中增温,堆积在冷气团之上,因此上部气团性质较温暖。而冷空气由于密度大,堆积在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下部气团性质较冷,上部气团性质较暖,形成逆温层。且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冷气团补充水汽,水汽进入冷气团之后遇冷凝结成云,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大气状态稳定,云系难以向上发展,因此呈层状平铺在冷气团内,形成层云。
第(3)题,除大风之外,要形成图示冰冻现象,气温必须降到0 ℃以下,才能达到结冰的温度条件;还要具有晴朗的天气,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更利于降温;此外逆温的维持导致对流较弱等。
参考答案:(1)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后下沉,受重力加速作用影响,风速更大;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为东北风,地处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之间,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与风向平行,具有狭管效应;湖面摩擦力较小,风速大。
(2)气压北高南低,偏北风越过汝拉山脉下沉增温,堆积在冷气团之上,所以上部气团性质温暖;冷空气因密度大,堆积在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之间的谷底,下部气团性质较冷,上下气团形成逆温;莱芒湖的蒸发为下部冷气团提供水汽;大气稳定,晴天多,(夜晚)散热快,下部冷气团的水汽易冷却凝结成云;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大气难以对流,云系难以向上发展,故呈层状展开,形成层云。
(3)气温下降到0 ℃以下;天气晴朗;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具有逆温现象,对流较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