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五仁不好吃,我们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这句出自桃李面包广告的“金句”,乍一看,颇有几分“人生哲理”的味道,细品之下,却让人想掀桌:我买个月饼,怎么还得先领一份苦难体验券?
这则广告上线仅一天,就被火速下架。网友集体暴怒:“买个五仁,还得先被生活毒打?”“这是卖月饼,还是卖苦情剧?”
一场本想“出圈”的营销,瞬间翻车成“出殡”现场,桃李面包这波操作,堪称“用五仁的壳,装了一颗爹味的心”。
问题出在哪?就出在这股扑面而来的“说教感”上。它不是在推荐产品,而是在审判消费者。
言下之意:你不爱吃五仁?不是口味问题,是你太嫩、太幸福、太不懂事!只有被社会毒打得遍体鳞伤的人,才配欣赏这“传统美味”的真谛。
这哪是广告?这是新型消费PUA!用“生活毒打”绑架口味偏好,把简单的“喜不喜欢”上升为“懂不懂人生”,把消费者当成了需要被“教育”的晚辈。
可今天的年轻人,谁不是一边喝着冰美式,一边在工位上“硬撑”?谁的生活没被毒打过?但正因如此,他们才更不想在买个月饼时,还要被品牌按头灌一碗“苦难鸡汤”。
桃李面包大概忘了,五仁月饼本身就有争议。有人爱它的坚果香,有人嫌它“一口咬出八宝粥”。
口味本无高下,强行将其与“人生阅历”挂钩,不仅是对不爱吃五仁者的冒犯,更是对爱吃者的不尊重——难道我们爱吃,是因为我们命苦?这逻辑,荒诞得让人笑出声。
更讽刺的是,这起“爹味营销”背后,是桃李面包业绩下滑的焦虑。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利润双降,净利暴跌近三成。
可就在这种困境下,广告宣传费却逆势暴涨40%。这哪是营销,这是“病急乱投医”——产品力下滑,就靠制造话题来续命,结果话题是有了,口碑却崩了。
这已不是桃李面包,第一次翻车。就在两个月前,其生产的面包因菌落总数超标,被市场监管总局通报。
一边是食品安全问题,一边是“生活毒打”的营销,公众难免联想:你们对产品的“毒打”都不上心,却教我们如何承受生活的“毒打”?这脸打的,啪啪响。
事实上,这类营销“翻车”,早已不是个案。
从钟薛高“爱买不买”的傲慢,到巴奴火锅“月薪5000别吃火锅”的阶层切割,再到百果园“教育消费者变成熟”,快消品行业似乎陷入一种“不惹争议不罢休”的怪圈。
企业以为制造话题,就是流量密码,殊不知,当品牌高高在上、指手画脚时,消费者早已在心里默默拉黑。
真正的营销,是共情,不是说教;是服务,不是审判。年轻人要的不是“你过得不好,所以你不懂”的优越感,而是“我懂你辛苦,所以给你一点甜”的温暖。
桃李面包本是国民品牌,口碑扎实,大可不必玩这种“毒舌人设”。
与其费尽心机编造“金句”,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品质上——毕竟,一块干净卫生、口感扎实的月饼,远比一百句“爹味”文案更有说服力。
如今,桃李面包已道歉,但网友并不买账,质疑其“道歉贴更像广告”。这说明,一次翻车,消耗的是多年积累的信任。当企业把消费者当作流量池而非服务对象时,任何投机取巧,终将反噬自身。
最后,给所有想“教育”消费者的品牌提个醒:
生活已经够苦了,请别让一块月饼,成为压垮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否则,被“毒打”的,只会是你们自己的品牌形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