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粉丝的留言,让讲讲咱们有没有技术造一款像是AGM-158C一样的隐身反舰巡航导弹。
![]()
W君的回复就是“已经有了啊”。
不过,如果要展开说的话,就是咱们的军工下刀真狠,一下子“阉割”了鹰击-18导弹。
其实,很多人都对鹰击-18导弹的攻击方式并不熟悉。所以,这个话题咱们得从鹰击-18的攻击方式来聊了:
![]()
在看鹰击-18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很怪异的感觉?和战斧式巡航导弹不同,鹰击-18的单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圆柱体结构:
![]()
圆柱体结构的战斧导弹
我们在观察鹰击-18的时候会发现在圆柱形弹体上方还有额外的一层结构:
![]()
如果你再看得更仔细一点,你会发现这层结构和圆柱形弹体之间是有缝隙的并不是一个紧密的结合体。
![]()
武器的形态来源于设计目的。实际上,鹰击-18导弹是一个二分体设计。弹体圆柱体上方叫做“飞行体”,在发射后承载弹体以亚音速的速度掠海飞行。这是很普通的巡航导弹设计,其动力来源来自导弹尾部的小型涡轮喷气式发动机。
![]()
在接近目标后弹体圆柱体会和导弹分离,导弹会丢弃掉为亚音速飞行提供服务的飞行体,点燃导弹本身的火箭发动机加速到2-3倍音速进行突防。
![]()
这样一来导弹的突防概率大幅度提高。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利用飞行体进行亚音速承载飞行,通过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提供动力,导弹就可以节省大量燃料,延长射程。到了临近目标区域就可以使用更快速度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推动导弹加速飞行,就可以获得更高的突防速度,有效的应对Rim或者密集阵系统的拦截,达到有效打击敌方军舰的目的。
这是一个看起来两全齐美的打击方式,同时兼顾了射程和高速末端打击的能力。但是重要的技术难点在于导弹在转换两种不同的飞行形态的过程中的变数,也就是飞行体接近目标的时候射出弹体时的稳定性和技术难度。因此导弹并不是在最后打击的时候依然维持距海面15-20米的巡航飞行高度,而是需要爬高,用更多的时间来换取脱离飞行体后弹体点燃固体火箭发动机加速这段时间内的飞行稳定性。
![]()
左边为目标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导弹在进入末端攻击时出现的额外爬升和俯冲动作。
因此,“偷偷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却在村口暴露出来了自己的行踪。这就是鹰击-18的打击方式中有点“自作聪明”的部分了,当然了,这件事不怪咱们,毕竟鹰击-18在设计的过程中大量参考了俄罗斯“口径”系列反舰导弹的技术。
![]()
虽然我们在吸收后进行了改进,把射程做得更远、系统集成度更高,但本质上我们还得认为鹰击-18是和3M-54E在技术上是同源的。
所以,在92阅兵式上W看到了鹰击-18C一看型号再看弹体设计,第一句话就是“咋把这货阉了?”。
![]()
“鹰击-18C”反而成了最近很多人讨论93阅兵的各种导弹中提得最少的一款型号了,毕竟大家有了鹰击-17和鹰击-19,看似平平无奇的鹰击-18C就让大家提不起兴趣来了,不得不说——你们这届军迷真渣。
其实W君也不想提,但不是有粉丝在问咱们有没有AGM-158C导弹吗,而且这个粉丝也不是第一次来问,所以就被迫营业一下。
目前,咱们的反舰导弹中,真正对标AGM-158C的导弹恰恰就是大家所不重视的鹰击-18C。
那么我们先看看咱们这刀有多狠——直接阉割掉了鹰击-18的末端超音速突防功能!原本的鹰击-18,是“飞行体+弹体”的二分体结构:前半程靠涡喷飞行体省油掠海,末端分离出火箭助推的高速弹体,以 2–3 马赫猛冲上去。
结果到了 鹰击-18C,一刀割下去,把这套“组合拳”硬生生砍掉,换成了单一弹体结构,全程亚音速。
在原版设计里,最燃的桥段就是“临门一脚”:飞行体托举到末端,弹体分离点火,瞬间超音速冲刺。那一刻不仅是性能爆发,更是军迷心中最刺激的“高光时刻”。
可惜,在鹰击-18C 上,这段戏彻底没了。
放在任何升级产品中,这都叫 逆向升级。甚至更直白一点,这就是 功能阉割。
为什么这么“割”?其实这么割反而割出了中国军工的自信。从93阅兵鹰击-18C的改变中,除了改成单一弹体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两个相当明显的改变,第一,导弹被改变成了隐身优化设计;第二,弹体前部真真切切的开出了探测器窗口。
![]()
不过,得和大家说的一点是——很显然这次阅兵中的鹰击-18C是一个“1:1模型弹”,它展现了大部分鹰击-18C的技术和外形特征,但出于保密需要,这枚次阅兵并不能具体展现出鹰击-18C的细节特征。具体的细节特征分辨则需要看下次珠海航展上展出的YJ-18CE版本。
所以,从展现出的特征咱们入手说这枚导弹的话,隐身已经超越了两段跳成为这枚导弹的首要设计因素。最终装备的鹰击-18的弹体未必是阅兵中的样式,但传达出的信息是——鹰击-18C是一款更重视隐身设计的导弹。同时由于隐身设计被纳入到这款到导弹的设计指标之中,其实这款导弹的掠海飞行高度也会由之前的15-20米进一步压缩。
其次,前端的传感器开口,应是一个光电复合传感器开口,类似于此:
![]()
可以由激光、红外、可见光等传感器复合使用。其结果就是可以在末段飞行的过程可以更加精准的识别目标结构,对目标最薄弱部位进行最大伤害限度的攻击。

讲真,很多人问到的咱们有没有AGM-158C一样的导弹其本质上也是为了问有没有这样的功能的导弹。
另外,还是由于取消掉了“两段跳”的结构,去掉了固体燃料火箭的负载,在咱们军工的手中就面临着两个选择了,是用更多的炸药增加威力;还是添加更多的燃料增加射程,本质上都是让这款导弹大幅度升级的一个便捷条件。这就是为什么说,18C 虽然“被阉割”,却反而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升级版的主要原因。
当然了,还得泼个冷水,这是技术路径上的问题带来的遗憾。如果按照飞行器设计布局来讲,这次改版的鹰击-18C实际上是一个上单翼布局飞行器。当然了,这个说法并不是为了吐槽而吐槽。实际上在亚音速飞行器中,上单翼布局的飞行器通常更稳定一些,而下单翼布局的操纵性更好一些。
因此如果我们看二战的战斗机会发现大部分战斗机都是下单翼布局的。
![]()
和专门设计的AGM-158不同,我们的这款鹰击-18C的起点是鹰击-18。
![]()
因此在气动设计的部分还是继承了它的前辈。而对于末端需要灵活转向攻击要害部位的说实话咱们的“上单翼”和竞品比较是有那么一点占劣势。不过,就鹰击-18C这个型号来说,算是在鹰击-18上的一个大改型,但一定不是我们这类导弹的最终型号。未来的型号很可能会在更彻底的隐身外形、更智能的导引头、更灵活的气动布局上继续演化。换句话说,鹰击-18C 更像是一个“过渡节点”——它代表的是思路的转向,而不是能力的最终样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