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汉朝抗击匈奴的名将,人们总是先想到卫青、霍去病。可有一个人,匈奴人闻名而胆寒,称他为"飞将军",连续数年不敢犯边,他就是李广。
为什么这样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最终却难封侯爵,以自刎收场?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万铁骑南下,兵锋直指萧关,这时候,一个叫李广的年轻人以"良家子"身份从军。
李广的祖上是秦朝名将李信,这是个将门世家,可到了李广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他靠的只有一身箭术和一腔热血。
萧关一战,李广初露锋芒。他的箭术精准得可怕,百步穿杨不在话下。这家伙胆子奇大,别人都躲在阵后射箭,他偏要冲到前面。匈奴兵一个个倒在他的箭下,汉文帝当场就封他为中郎。
文帝看着这个年轻人,忍不住感慨:"可惜你生不逢时啊,要是在高祖打天下的时候,封个万户侯还不是轻而易举?"
这话听起来是夸奖,实际上给李广挖了个大坑,从此以后,封侯成了李广心中的执念。
景帝时期,李广的名声越来越响。有一次,他带着一百个骑兵追杀三个匈奴射雕手,刚干掉这三个人,远处尘土飞扬,数千匈奴骑兵杀了过来。
换作别人,早就调头就跑,李广偏不,他不但不跑,还下令全军下马解鞍。
手下都以为他疯了,敌人这么多,咱们下马不是等死吗?
李广冷静地说:"咱们离大军几十里远,现在要是跑,匈奴追射,咱们一个都活不了,现在咱们不动,他们肯定以为咱们是诱敌的疑兵,反而不敢动手。"
果然,匈奴人远远看着这一百个汉兵,心里直打鼓,这些汉兵怎么这么淡定?肯定有埋伏!
一个匈奴将领骑着白马出阵示威,李广二话不说,一箭射死,然后又回到队伍里,继续躺着休息。
匈奴人彻底懵了,这是什么操作?一直到天黑,他们也不敢发动攻击,最后灰溜溜地撤了。
这一战让李广在匈奴中彻底出名,他们给李广起了个外号:"飞将军"。
李广出名后,朝廷里出现了两种声音,支持的人说他是天生的战神,反对的人说他只是个匹夫之勇。
最有代表性的对比就是李广和程不识。
程不识这个人,史书上记载很少,但有个外号:"不败将军",这家伙带兵,规矩多得要命。行军要严格按队列,宿营要按阵势,夜里要打更巡逻,各种文书记录一样不能少。
士兵们跟着程不识,累得要死,可程不识的部队从来没败过,匈奴也不愿意招惹他。
李广完全相反,他带兵就很随意,哪里有水草就在哪里扎营,士兵想怎么舒服就怎么来,晚上不打更,文书能省就省。
士兵们都喜欢跟李广,因为轻松,匈奴人也喜欢找李广的麻烦,因为觉得有机可乘。
程不识对此很有意见,他说:"李广治军看起来简单,可要是敌人突然大举来犯,他根本挡不住。我虽然麻烦点,但敌人也不敢轻易来犯。"
这话说得很客观,李广确实是个优秀的战士,可不是合格的将领。
东汉名将马援后来总结得很到位:"学程不识学不像,最多是个谨慎的人;学李广学不像,那就是找死。"
问题是,谁更适合那个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的政策从防守转为进攻,这本来是李广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元光六年,汉武帝派四路大军同时出击匈奴,李广领万余骑兵从雁门出发,卫青从上谷出发。
结果出来后,所有人都傻眼了,卫青长途奔袭匈奴圣地龙城,斩敌七百,大获全胜。李广呢?全军覆没,自己都被俘虏了。
好在李广命大,趁匈奴人不注意,夺了匹马逃了回来。按军法,他应该被斩首,花钱赎了命,贬为庶人。
这一败,李广的心理阴影很大,别人一战成名,自己却成了笑话。
并且这种情况反复出现。每次大规模作战,李广不是败就是无功而返,而那些年轻将领,一个个都封侯了。
元朔六年,李广又跟着卫青出征。这一仗打完,很多将领都因为砍够了人头封了侯,连李广的堂弟李蔡都封了乐安侯。李广呢?还是没有功劳。
李广开始怀疑自己的命,他找了个叫王朔的巫师,问自己为什么总是封不了侯。
王朔问:"你有没有做过特别后悔的事?"
李广想了想,说:"我当陇西太守的时候,曾经杀了八百多个已经投降的羌人。"
王朔叹气:"杀降最犯克,这就是你命中不能封侯的原因。"
这个污点,成了李广心中永远的痛,在那个时代,杀降是最大的忌讳,因为这违背了仁义道德。
可李广的悲剧远不止于此,真正的问题是,时代变了。
汉武帝时期的对匈战争,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小规模的边境冲突,而是动辄几万人的大兵团作战。这种战争需要的是统筹规划,是整体协调,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李广最擅长的是带着几百人突袭,在大兵团作战中,他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了对匈奴的最后决战漠北之战。
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兵,分两路深入大漠,寻找匈奴单于决战。
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汉武帝本来不想让他去,可李广苦苦哀求,说这是自己最后的机会了,武帝勉强同意,让他当前将军。
可转眼间,武帝就私下告诉卫青:"李广年纪大了,命又不好,别让他对阵单于。"
卫青接到密令,心里为难,他想让自己的老朋友公孙敖建功立业,就把李广调到了侧翼。
李广气得要命,自己一辈子就想和匈奴单于正面决战一次,为什么总是不让?
可军令如山,李广只能服从,可是侧翼这条路没有向导,李广的部队在大漠中迷了路。
等他们找到主力部队的时候,战斗已经结束了,单于跑了,卫青虽然获胜,却没能全歼敌军。
卫青要向武帝汇报战况,派人来问李广迷路的经过,李广一声不吭。
卫青又派人来催,要李广写书面报告说明情况。
这下彻底激怒了李广他愤怒地说:"我和匈奴大小七十多战,今天好不容易有机会对阵单于,你却让我走偏路,道路不熟迷了路,这难道不是天意吗?我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再让那些刀笔吏来羞辱我了!"
说完,拔剑自刎。
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消息传开后,全军痛哭,百姓无不流泪,连匈奴人听说后,都觉得失去了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李广的悲剧,表面上看是个人命运的不济,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在从个人英雄主义向集团军作战转变的过程中,像李广这样的将领注定要被历史淘汰。
他的军事才能更适合小规模的游击战,而不是大兵团的正面决战。加上杀降羌人的道德污点,以及不善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李广的失败几乎是注定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说的就是李广。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他永远是那个让匈奴胆寒的飞将军,英雄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更在于他们代表了什么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