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打着弘扬文化的名头,却一直在迎合外国观众,把京剧改得面目全非,这样的行为,被质疑多年,她也因此背负骂名几十年。
她出身戏剧世家,本该把传统艺术传承下去,却为了金钱和舞台选择远走美国,专门为外国人演出,如今到了退休年纪,却突然高调回国。
那么这些年她在国外到底过得怎样?她此时回来的目的又是什么?
从“天之骄女”到时代宠儿
齐淑芳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凡,她出生在京剧世家,父母都是舞台上的名角,哥哥在京剧院担任副院长,大嫂是名气很大的武旦,三哥也是响当当的武生。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她几乎是被安排好的人生轨迹,那就是走上京剧舞台,延续家族荣耀。
更关键的是,她不仅出身好,还有过人的天赋,嗓音清亮,身段灵活,长相也讨喜,四岁时就能翻跟头,父母看在眼里,更加坚定要把她培养成接班人。
她从小接受极其严格的训练:绑着沙袋跑台阶,天天喝生鸡蛋养嗓子,一个动作反复练上好几年,这些训练让不少同龄人望而却步,但齐淑芳硬是咬牙坚持下来,而且是真心喜欢舞台,从不喊苦。
有了天赋和努力,成绩自然水到渠成,十二岁时,她第一次登台开嗓就惊艳全场,掌声雷动,很快,她小有名气,进入上海戏曲学校,主攻武旦。
经过几年打磨,她的身段动作越来越精,唱念做打样样过硬,连梅兰芳见到她,都忍不住称赞一句“后生可畏”。
在样板戏盛行的年代,她更是赶上了机会,主演《三打白骨精》,塑造了“小常宝”这一角色,迅速火遍全国,那几年她就是上海青年京剧团的台柱子,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青年演员。
那个年代对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不只是技艺精湛,还要“德艺双馨”,齐淑芳完全符合这个标准,她不光演得好,还被塑造成一种文化符号,她的成功不只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国家舞台的象征。
但光环的另一面,就是沉重的枷锁,她从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单纯的“齐淑芳”,而是一个承载着集体期待的人。
她的舞台、她的形象,都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正因为如此,当她在1988年做出那个震惊外界的选择时,这件事并没有被当成普通演员的个人决定,而是被视为一种背叛。
京剧“魔改”求生
1988年齐淑芳带队赴美演出,本来是一次光荣的国家任务,那时候的她,已经是国内京剧舞台的台柱子,被寄予厚望,希望能把京剧推向海外。
可是当她在纽约看见繁华的都市和多元的舞台后,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她突然觉得,也许留在美国,京剧能找到更广阔的天地。
于是,在演出临近尾声时,她做出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不回国了,更出人意料的是,她还说服了团里29名精英演员跟她一起留下。
消息一出,剧团内部炸开了锅,有人愤怒,有人质问,但齐淑芳态度坚决,甚至放狠话说自己绝不回去,她觉得这是追求梦想的机会,是京剧走向世界的开端。
但很快,现实就给了她沉重的打击,美国观众对京剧几乎没有兴趣,演出市场极其冷清,偶尔接到一场小演出,六个人辛辛苦苦下来,报酬只有区区300美元,连住宿都不够付。
谁也没想到,昔日国内的大明星,到了美国却不得不靠洗盘子、在街头卖唱来维持基本生活,而这还不是最艰难的,更大的麻烦是签证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签证过期,他们成了非法滞留者,有人被遣返,有人选择放弃,三十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十来人苦苦支撑。
就在最艰难的时候,钢琴家殷承宗伸出援手,帮他们办下了绿卡,总算解决了身份问题,但生存安定了,艺术困境依然没有解开。
在美国,观众不了解京剧的文化内涵,他们看到的只是热闹的动作、华丽的服装,却无法真正体会背后的历史和人物情感,演出卖票极难,剧团面临解散的危险。
为了让京剧能在美国活下来,齐淑芳开始尝试改变,她在京剧表演里加入了芭蕾的托举和旋转,台词配上英文字幕,剧情也进行了简化。
这样一来,美国观众虽然不懂深意,但至少能看懂故事,觉得有趣,演出情况逐渐好转,剧团也慢慢站稳脚跟,可这种做法在国内却引发巨大争议,有人骂她糟蹋国粹,有人讽刺她为了生存丢掉了京剧的精髓。
面对骂声,齐淑芳心里清楚,这并非她想要的结果,但在异国他乡,如果不做出妥协,京剧连存在的机会都没有,她所做的一切,更多是为了让这种艺术形式能在美国延续下去。
晚年归国
在美国的三十年,齐淑芳的一生几乎被分成了两种完全对立的评价,站在美国的角度,她算是成功的,她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京剧团,把京剧送进了林肯中心这样的顶级舞台,还上过《纽约时报》。
她走进耶鲁、纽约大学等高校授课,亲自带学生排戏,把京剧介绍给年轻人,这些学生后来也登上了美国的戏剧节舞台,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齐淑芳确实算是一个“开荒者”,硬是在大洋彼岸闯出了一条路。
可在国内,她的名字却很长时间都和“污点”挂钩,有人说她崇洋媚外,也有人批评她胡乱改京剧,把国粹弄得面目全非。
这也导致她的形象一直复杂,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带着负资产,对于很多人来说,她不再是京剧一姐,而是一个背叛者。
她的个人生活同样受到牵连,和第一任丈夫龚国泰,本来是圈子里人人羡慕的一对,为了事业,两人甚至主动放弃生育,但在她滞留美国之后,婚姻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
后来,她和剧团里的编导丁梅魁走到了一起,相伴至今,丁梅魁成了她的伴侣,也成了她在异国坚持下去的重要依靠。
2008年齐淑芳第一次回国探亲,那时候,她已年过半百,晚年她最终选择回到上海,在戏曲学校教书,培养新人,她说自己想把京剧传下去。
这句话,在有些人听来像是“悔过”,但她自己却很平静,她不再为外界的争议辩解,每天和丈夫坚持练功、吊嗓、踢腿,她只说了一句话:“我做了我该做的事”。
这句话里没有忏悔,也没有辩解,而是一种接受,她知道,自己的人生不会有一个简单的结论,有人会觉得她毁了京剧,也有人觉得她在国外种下了一颗变异却顽强的种子。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8-10-7 齐淑芳京剧团在“世界舞台系列”演出
中国新闻网——华人京剧团在纽约举办中国艺术节 弘扬中华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