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13岁的男孩小烽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一处海滩上游玩时,不慎被海浪卷走,27日晚上发现了高度疑似遗体,目前正在等待鉴定结果。海边游玩该如何确保安全?如何预判风险并自救?
大海它不只是我们想象中那片蔚蓝的海天一色、浪漫无边的样子,它还有非常可怕、甚至残酷的另一面。所以我们真的每时每刻都要对它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因为大海要顺走娃之前,从来不会提前打一声招呼。
上个月我在秦皇岛沙滩上游玩,也就那么一会儿功夫,我亲眼见到一个爸爸把小孩放进游泳圈,自己一转身低头看手机。突然一个浪打过来,唰地一卷,游泳圈连着娃一下子漂出去三米多远。等那个爸爸回过头,孩子已经漂在海面上眼巴巴瞅着海鸥发愣了。旁边救生员想都没想就百米冲刺扑进海里。孩子捞上来的时候一声都没哭,倒是那个爸爸,整个人直接瘫在沙滩上,脸白得比涂了防晒泥还吓人。
海才不管你今天是不是黄道吉日,也不查你身份证,顺个人就跟扔个易拉罐似的,连个水花都不多给。那一刻我再次明白了:海根本不是风景画里温柔的蓝色背景,它是活的,肚子深得很,吃人不吐骨头。
因此海边出这类事,原因不外乎——
1. 被偷袭的。 离岸流这东西,一点声响都没有,活像地铁里穿冲锋衣的小偷,悄无声息地贴着你走。它一般躲在缺口里,浪不碎,水不白,平平一条,像有人拿熨斗烫过。你一脚踩进去,它立刻把你当快递寄走。
2. 家长飘的。 这类家长不是神经太粗,就是糊涂虫。以为“我就回个微信”,很有可能微信还没发出去,娃已经漂出信号区。海可不会等你把表情包选完。
3. 娃自己作的。
十三岁,正是觉得自己能单挑世界的年纪,浪一来,他非但不跑,还伸脚踹,嘴里可能还喊“来啊!”浪真来了,他连“啊”都没喊完就下线。
如果各方面原因都凑齐,人当然就很容易“不见”了,留下家长在海边的夜里对着手机哭,哭到没电又有什么用。
海边被卷走,许多人第一反应是鲨鱼、漩涡和滔天的巨浪。其实真没有,往往就是一条安静的水带,像是超市传送带,把你从零食区送到冷库,连小票都不打。
真正值得大家思考的是:我的娃会不会下一个?
还别说,难保不会,如果你继续马大哈放任自流的话。
道理很简单,即使海不杀人,奈何人自己递刀。
那咋办?把娃锁酒店?这有嘛用,再说海也不吃你这套。
更靠谱的或许是:学会敬畏,学会看海的脸色——
一看浪——如果一排浪里突然有条“水缝”,不碎、不白、不响,像有人拿梳子梳过,别犹豫,掉头。那就是离岸流的老巢,踩进去等于踩进电梯井。
二看娃——别用“别跑远”这种屁话,娃听不懂。直接画线:以你手机为圆心,十步为半径,超出就拎回来。别怕丢人,丢人比丢娃好。
三看自己——真被卷了,别喊,省点力气,越喊越慌,越慌越沉。先躺平,脸朝天,像死鱼,让浪把你当垃圾扔回来。离岸流一般几十米就泄劲,泄劲后往侧面游,别硬怼,怼不过。
还有就是,别因为有了普通救生装备就开始整花活。
那些个普通的游泳圈,只是给你在游乐场游泳池用的,靠它下海等于戴纸尿布跳火坑,一戳就废。那种带围脖的鲜艳救生衣稍好一点,几十块一个,套腰上,能把你抬得高高的,搜救力量也容易一眼就看见。
每年都能听到这种事,也是挺可悲也挺无奈的,海不会惯着你,它只会用“拎走”的方式提醒:别等娃没了,才想起自己是个爹。
所以,海边出事,这不会是最后一个,每一个有未成年人的大人们都长点心吧。
否则,大海一定还会用血淋淋的下一个案例告诉你:
我提醒过,你没听见,现在听见了,也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