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终于‘回家’了。”9月3日清晨,盐城市射阳县革命烈士寻亲寻史专班人员肃立于射阳县烈士陵园英烈墙前,将一抔从山西省文水县带回的红色热土,轻轻撒在周作青的名字下。
周作青,射阳县首位牺牲在抗日前线的共产党人,22岁壮烈殉国。86年来,他的事迹几乎被历史湮没,只留下姓名与籍贯。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21年起,射阳县组建寻亲寻史专班,跨越五载、辗转数千公里,联合山西多地部门,最终还原烈士的英勇一生,让忠魂归乡。
一纸残证开启5年寻访路
2021年射阳县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筹备初期,县人武部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组建了寻亲寻史专班。在编印的《射阳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仅有寥寥数语记载——“周作青,1917年出生,江苏省通洋人,生前为山西省太原中心区青年书记,1939年牺牲”。射阳县档案馆留存的唯一相关资料,是张巴掌大小的《革命牺牲家属光荣纪念证存根》,上面不仅将牺牲地误记为“山西太原”,连年龄也错写成41岁,其他关键信息更是一片空白。
专班组建后,首要任务是前往周作青出生地——射阳县四明镇,试图从故土与乡邻记忆中寻找线索。大家顶着酷暑、冒着严寒,走遍四明镇通洋居委会周边12个村落。“您还记得当年通洋有去山西打鬼子的年轻人吗?姓周,叫周作青。”这样的话,专班成员不知重复了多少遍。遗憾的是,因年代久远,大家毫无收获。专班不得不暂时离开射阳县四明镇,重新调整思路。
转战山西翻阅文献寻证据
“射阳首位英烈牺牲在山西,1939年的山西是全国抗日斗争最前沿,那里一定留存着烈士痕迹!”带着这份执念,专班决定将寻访重心转向山西。可山西地域广阔,且当年抗战档案因战火损毁严重,要在茫茫史料中找到“周作青”,难度可想而知。
转战山西后,他们排查太原、北京等多地档案馆。遗憾的是,因日军当年的疯狂扫荡与战火破坏,多数档案残缺不全,仍无线索。“周作青生前任‘山西省太原中心区青年书记’,或许可从共青团系统抗战文献中寻找突破。”这一建议,为寻访打开新局面。
经多方沟通,中国青年报社提供关键线索: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2015年第17期《中国青年》杂志曾刊登《烽火青春歌慷慨——〈中国青年〉的抗战记忆》一文,文中明确写道:“1939年《中国青年》第一卷第4、5期合刊曾发表《周作青英勇殉国》通讯。”
“若能找到这篇通讯,周作青的牺牲经过与革命事迹或许就能真相大白。”这一发现让专班成员兴奋不已,可新问题随之而来:1939年的《中国青年》存世极少,全国图书馆系统检索显示,仅河南三门峡市图书馆藏有一本残本,且不含该合刊内容。
旧货市场找到关键合订本
专班启动全国范围搜寻,先后联系华东、华中地区15家省级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11所高校图书馆。从2022年春到2023年冬,他们还跑遍北京、南京、太原、西安、石家庄、徐州、合肥、济南、长春等地的30多个知名古玩市场和红色藏品机构,却始终空手而归。
2023年12月,专班成员侍昌平因公务再赴北京,刚下火车便直奔潘家园旧货市场“碰运气”。从上午9点到中午12点,他在密集的旧书摊位间穿梭,就在准备离开时,一本封面褪色泛黄且带水渍的1952年翻印版《中国青年》合订本吸引了他的目光。
“老板,这本合订本能让我翻翻吗?”侍昌平小心翼翼翻开书页,当“周作青同志英勇殉国”的标题,以及“1939年,文水县东门外,活埋”的记载映入眼帘时,他眼眶瞬间泛红。“找到了,终于找到了!”他拿着合订本,激动地拨通专班电话,声音哽咽地分享喜讯。
22岁抗战烈士活埋真相重现
根据1939年《中国青年》第一卷第4、5期合刊中《周作青英勇殉国》通讯记载,结合专班与侍昌平反复核对,周作青的牺牲经过终于完整还原:
1917年,周作青出生于射阳县四明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青年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局势,他心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毅然投身革命。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响应党的号召,远赴山西,投身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斗争,任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
在敌占区,他冒着生命危险秘密工作,发动青年成立抗日团体,组织反汉奸宣传,侦察敌情、募集物资、传递情报,为巩固党的地下网络立下汗马功劳。1939年5月30日,周作青在文水县某村开展秘密工作时,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日伪军逮捕。狱中,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妄图获取党的秘密,可他始终坚贞不屈、严守纪律,用生命践行“坚不吐实”的革命誓言。
同年6月1日,敌人见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信息,便将22岁的周作青捆绑游街示众,企图震慑抗日民众。当队伍行至文水县东门外预先挖好的土坑前,敌人以活埋相威胁,周作青却毫无惧色,高声疾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敌人恼羞成怒,用刺刀猛刺他的腹部,随后将他推入土坑活埋。这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以最壮烈的方式,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
跨越86年烈士终于“回家”了
2025年8月,专班携周作青的亲属,带着家乡土,驱车千里赴文水。在当地老者的指认下,确认了烈士的牺牲地点。亲属将家乡土轻轻撒落,哽咽道:“大伯,您回家了。”他们带回一抷文水土,与故乡土合葬,象征英灵终归故里。
86年过去了,当年周作青牺牲的“文水县东门外”,已从荒凉之地变为繁华居民区。烈士牺牲地旁不到100米处,一所幼儿园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穿越时空与烈士的呐喊交织。
“这场跨越86年的寻访,不仅让周作青的事迹重见天日,更让红色基因在追寻中传承。”射阳县有关负责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目前,专班正系统整理寻访中收集的文献资料、口述录音、实物照片等,进一步完善周作青事迹档案,计划申报著名烈士,让更多人了解这位英烈的故事。
如今,周作青的事迹将永久陈列于射阳烈士馆。射阳县人武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续编射阳英烈事迹《射阳红——鱼水情故事集》,收入周作青的事迹,让周作青永远活在子孙后代心中,从文水县的黄土地到射阳县的英烈墙,86年的等待终于让忠魂化作永恒的精神丰碑。
通讯员张学法 李盼现代快报/现代+记者姜振军
(受访者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