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扩招直接导致学历价值贬值,而本科生在各类学历群体中,既无底层学历的就业灵活性,又无高学历的竞争优势,还承担着很高的时间与经济成本,陷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困境。
1. 传统认知中的“尴尬定位”
在大众传统认知里,学历群体的划分有着隐性边界:
中专生、大专生不被视作“正牌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则被归为“高级科研人才”,不属于“普通大学生”范畴;
民众口中常说的“大学生”,实际特指大学本科毕业生。这种认知让本科生被置于“普通学历天花板、高学历门槛外”的中间地带,既没有中专、大专生的“技能标签”,也没有硕士生、博士生的“人才光环”。
2. 扩招下的“数量困境”
大学扩招的核心群体是本科生——中专生、大专生数量增长有限,而本科生人数倍增。这直接导致市场上本科生供给过剩,“大学生”的稀缺性不再,进一步稀释了本科学历的竞争力,也让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中更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
3. 与中低学历群体的“竞争劣势”
中专生、大专生的培养核心是“实用技术”,恰好契合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选择更多。相比之下,本科生的劣势十分明显:
技能与经验断层:中专、大专通常学制2年,1年理论学习后便进入工厂实习,既能积累收入,也能提前适应社会、掌握实操经验;
而本科生学制多为4年(医学等专业5年),以理论学习为主,毕业时缺乏实际技能,面对岗位需求常处于“什么都不会”的状态。
成本与回报失衡:
中专、大专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更低,即便短期就业困难,个人与家庭的心理落差也较小;
本科生则需全靠家庭支撑4-5年,花光积蓄、熬大岁数,毕业时却发现,初中生、高中生早已成家立业、成为单位老员工,中专生、大专生甚至已晋升为中层干部,自己却只是职场“小白”。
4. 与高学历群体的“地位落差”
硕士生、博士生人数有限,在就业市场中具备一定的“稀缺性优势”。
即便他们选择“降维就业”,去做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更倾向于选择硕士生、博士生。
一方面“物以稀为贵”,硕博学历能为公司抬高身价、提升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同等薪资下,高学历者往往被认为“潜力更高”。这让本科生在与硕博生的竞争中,几乎没有议价空间。
5. 陷入“夹心层”的最终困境
本科生对上竞争不过硕士生、博士生,对下比不过有技能、有经验的中专生、大专生,同时还承担着很高的时间与经济成本,人数又最为庞大。#万能生活指南#
最终,这个群体沦为社会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存在,成为当下处境最困苦的群体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