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年前,当俄军把道尔防空系统搬上巡逻舰甲板时,美国媒体冷嘲热讽称其为"补丁工程",各种嘲笑俄军技术落后的声音不绝于耳。
没想到风水轮流转,如今美军自己把爱国者导弹发射架直接摆在了濒海战斗舰的直升机甲板上,连俄军当年还知道改装一下的"体面"都不要了。
这场现代版"打脸现场"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堂堂美军也走上了"土办法"的道路?
编辑:ls
当"世界第一海军"开始拼积木
说起来也真有意思,美国海军最近搞出的这个操作,确实让全世界军迷都看傻了眼。
在圣迭戈港停泊的LCS-8"蒙哥马利"号濒海战斗舰上,一套M903爱国者防空导弹发射架就这么赤裸裸地摆在直升机甲板上。
这套本来需要复杂雷达网络支撑的陆基系统,如今却像搭积木一样被"裸装"在军舰上,连基本的火控整合都没有完成。
要知道,这可是号称"近海作战主力"的独立级濒海战斗舰,设计时声称航速快、技术新。
但现实却狠狠打了脸。
这种三体船虽然速度能跑到40节以上,但武备简陋到离谱,舰上防空系统只有一座21联装的"海拉姆"。
射程仅仅十余公里,顶多应付点小打小闹,对真正远程饱和来袭的反舰导弹却毫无招架之力。
相比之下,中国054A护卫舰都用上了32单元以上新型垂发系统和远程防空导弹,将防御火力提升了整整一个档次。
说白了,美军现在的心情,大概就像考试前发现复习错了重点,只能临时抱佛脚地往考场带点"小抄"。
这套价值数千万美元的防空系统,原本需要AN/MPQ-65雷达进行目标跟踪和导引,现在却连配套的火控雷达都没有。
更尴尬的是,发射架占了直升机甲板,舰载直升机的起降功能几乎报废了。
对一艘定位为反潜、近海巡逻的舰艇来说,没有反潜直升机几乎等同于失去了半条命。
这种看似荒诞的操作背后,其实暴露出美国海军面对现实压力时的焦头烂额。
临时抱佛脚的背后,是什么让美军如此焦急?
答案其实很简单——被中国逼的。
随着"东风"系列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和"鹰击"系列中远程导弹的不断亮相,美军在西太平洋徘徊的时候再也不敢掉以轻心。
鹰击-18、鹰击-21、东风-17、东风-26这些家伙,射程远、速度高,尤其是高超音速的,让美国舰艇有点儿招架不住。
没有航母掩护,濒海战斗舰就是水面上的靶标,这时候临时抱佛脚地给舰上塞个"爱国者"发射架,看上去是想亡羊补牢。
实际上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谁都明白,没有雷达指挥、没有深度集成、连舰载直升机起降功能都被牺牲掉,这种"裸奔式"操作除了作秀,真到了关键时刻能管什么用?
更关键的是,这背后不只是战术被动,更有利益博弈。
洛克希德·马丁这次卖力推广"爱国者上舰",无非瞄准了长期被雷神公司"标准"系列垄断的订单市场。
美国海军现有的"标准"系列防空导弹主要由雷神公司供应,年产量长期在200枚以内,根本无法满足高强度冲突需求。
而爱国者的产能相对更高,2023年达到550枚,洛马试图借机抢占海军市场,打破雷神的垄断。
面对红海、中东弹药库存告急、产线跟不上消耗节奏的现实,谁能多卖一发导弹,谁就掌握话语权。
至于这种临时方案到底能管多少用?那是其次的问题。
这就是典型的"军工复合体思维"——战术效果其次,生意至上。
美军越是搞这种给濒海战斗舰后甲板塞东西的行为,就越证明其虚弱,证明其多么没有底气。
从技术角度看,这套系统缺乏配套雷达,从战术角度看,又影响了直升机起降,可谓得不偿失。
三十年河东河西,这次轮到谁仰望谁?
最有趣的是,这种匆匆拼凑的方式,几乎和俄乌冲突初期俄罗斯的做法如出一辙。
当年俄军为了应急,把"道尔"陆防系统扔进巡逻舰甲板,还被美媒、北约各种冷嘲热讽。
没两年,风水轮流转,轮到了美国自己踩同样的坑,唯一的不同,是俄军还想着稍微改装下,美军干脆连伪装都懒得做。
想想三十年前我们为火力不足使点"小聪明",如今美国自己却玩起了"土办法",是不是历史的嘲讽?
回过头看三十年前,中国因为缺乏海上防空能力,不得不把高炮、导弹架到舰上。
哪怕外界看起来"土",但那是我们在火力不足年代的无奈之举。
如今,中国拥有了完备的舰载防空体系,052D、055大驱满载红旗-9、红旗-26,形成从近程到远程的完整防空反导网。
054B护卫舰也已升级到32单元以上的垂发系统,具备区域防空能力。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居然退回到"搬拖车上舰"的阶段,历史的轮回,实在令人唏嘘。
中国海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飞跃,1980年代还靠回收洲际导弹来练手。
1990年代开始进口俄罗斯的SA-N-6系统,基于S-300的陆基导弹,那时候也是"土办法"。
但不同的是,我们始终在朝着系统化、正规化的方向努力,而不是临时拼凑。
三十年前,中国人曾仰望美国舰队,感叹"火力不足",如今,美国却在中国的导弹阴影下,选择了把"爱国者"搬上甲板。
正如那句老话:"当敌人有钢铁洪流时,我们唯有以钢铁意志应对;当我们有了钢铁洪流,敌人是否还有钢铁意志"?
这种反差,不仅仅是装备层面的变化,更是心态上的根本转换。
钢铁洪流与钢铁意志,谁能笑到最后?
从战略层面来看,美国的这番操作,恰恰暴露了两个现实。
第一,美国在面对中国导弹优势时,确实感到捉襟见肘,不得不采取"临时拼凑"的补救措施。
第二,美国海军在武器研发上的效率与产能,已经明显跟不上大国对抗的需要。
过去几年,美军在红海防御胡塞武装导弹、在中东协防以色列时,就已经发现防空拦截弹消耗速度远超产能。
爱国者
现在他们居然指望用"爱国者+濒海战斗舰"的奇葩组合来撑场面,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奈的体现。
或许,美国军方自己也心里清楚,这样的补丁方案并不能真正改变局势。
哪怕爱国者上舰成功,也只是延长了濒海战斗舰的"寿命",并不能让它在高强度海战中存活。
更何况,爱国者本身拦截高超音速导弹的能力有限,对中国的东风系列几乎无能为力。
说到底,这只是一种"病急乱投医"的行为——能拖一天算一天,至少能给国会和盟友一个交代。
但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临时缝缝补补的方案,都仅仅能延长一点虚弱的体面,却拯救不了大厦将倾的现实。
相比之下,中国海军的进步得益于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的结合。
从俄罗斯买先进武器,结合本土科技,快速迭代,这才是正确的发展路径。
鹰击-21是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装在舰艇上,威胁巨大。
东风-17是滑翔体,速度超音速五倍以上,难以拦截。
东风-26能打关岛,射程远得让五角大楼头疼。
这些导弹让美国海军在印太地区寝食难安,而他们的应对却是把拖车搬上甲板。
归根结底,科技和产业基础才决定未来,中国用三十年拼搏摆脱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尴尬,拥有了完整的现代化作战体系。
而今的美军,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的金字塔已现裂痕。
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
结语
技术发展有其客观规律,领先者的优势从来不是永恒的,这次美军的"土办法"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未来十年,人工智能、高超音速、定向能等新技术将重塑军事格局,谁能在这些领域率先突破,谁就掌握主动权。
你认为美军这种"拼积木"式的应对能管多长时间?在技术竞争的新赛道上,钢铁意志和钢铁洪流,哪个更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