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段时间,中国阅兵刚刚结束,很多国家都已经清楚中国军事的实力了,东风61的出现无论是让现场还是观众都大吃一惊,这对比美军的研发速度快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要知道,美国目前的老古董民兵III已经服役半个世纪了,现在还得继续干,甚至还说要再干到2050年,这也让很多人猜测美国核战略已经陷入能力萎缩。
那么,这样的猜测究竟是怎么得来的?中美目前的军事差距又有多大?
或许有人会说:“美军让民兵III用到2050年,说不定不是没能力搞新的,而是这老导弹‘经得住造’啊!”
毕竟民兵III从70年代就服役,这么多年下来,技术摸得门儿清,维护起来不用重新适应新系统,反而比折腾“哨兵”更省钱省事。
还有网友猜测,“哨兵”计划拖慢,可能是美军故意稳扎稳打,怕新导弹技术不成熟,万一列装出问题更麻烦,倒不如让老的先扛着。
但实际上,民兵III的“经得住造”早变成“扛不住了”,它的二极管、电阻器这些小零件,跟退休老人似的频繁罢工,备件都快成“古董”了。
空军得省着试射,怕试多了没零件修,这哪是“省钱”?反而每年维护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还有知情人说,“哨兵”不是“故意稳”,是真的失控了,美军的预算不断上涨,短短四年就上涨了上千亿,超支情况甚至还触发了违规警报。
这代价也太大了,本质上就是技术和管理能力跟不上野心,而中国东风61的出现让无数人震惊。
一些外国网友看到之后就不乐意了,说中国“追平甚至超越美俄”,是不是站不住脚?搞不好是为了突出对比,故意放大了中美代差。
实际上这话得客观说,就算不算东风61,中国现有东风系列的进步也摆在那儿,而民兵III呢,还得靠地下井固定部署,连想改成多弹头都得调政策、搞物流,麻烦得像“搬家”。
中国核力量“像升级手机一样迭代”,不是瞎吹,这些年从没中断过投入,技术一步一个脚印。
而美军冷战后几十年没更新陆基洲际导弹,光这“持续迭代vs长期停滞”的差距,就不用靠“传说”撑场面。
或许还有人觉得:“美国军费世界第一,硅谷人才又多,供应链和人才断档顶多是暂时的!”砸点钱挖点人,再建几个工厂,很快就能补回来,“肌肉萎缩”是不是把问题说得太严重了?
毕竟美国科技底子厚,真要发力,恢复起来肯定比别的国家快,但事实恰恰相反。
美国“洲际弹道导弹工业基础萎缩”是长期积弊,不是“砸钱就能补”的。
上一次大规模搞洲际导弹还是冷战时期,那批工程师现在都退休了,新一代人才呢?
要么去搞AI、要么被硅谷挖走、要么去华尔街挣快钱,没人愿意干导弹这种周期长、见效慢的活儿。
这不是“挖几个人”能解决的,得重新培养整个行业的人才梯队,没个十年八年不行。
供应链更麻烦,关键组件的老工厂都关门了,备件得从“古董市场”淘,重建工厂、重连供应链,不光要钱,还得有技术工人和配套产业,哪是“速成”的事儿?
美国现在就是这个困境,不是暂时困难,是几十年“断更”的必然结果。
更关键的是,民兵III延寿背后,暴露的是美军陆基核力量更新体系的“系统性崩塌”,从规划失误到供应链断裂,再到人才流失,是一连串问题的叠加。
反观中国,不管是陆基东风系列,还是海基、空基的发展,都是连贯的,不是只盯着某一款武器,而是整个核力量体系在稳步迭代。
我们不是“唱衰美国陆基”,而是想说明“国家安全的核心武器,不能中断几十年后再捡起来”,中国的优势也不是单靠某一款导弹,而是整个战略规划的延续性。
这件事情也让我们知道了,美军不是没钱、没技术,而是冷战后断了几十年的“香火”,现在想捡起来,才发现人才、供应链、技术积累全断了,中国的进步也不是“突然爆发”,而是几十年没停过的投入和规划。
说到底是一句大实话:国家安全不能赌“短期省事”,核心武器一旦中断发展,再想重建,付出的代价会远超过“提前更新”。
这一点,不管是对美国,还是对其他国家,都是硬道理,毕竟核威慑这事儿,靠情怀撑不住,靠临时抱佛脚也没用,面对中美现在的差距,你认为他们还有赶上来的希望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