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婆婆从菜市场拎回来一大袋熟食,笑呵呵地跟孙子说:“今天有你最爱吃的猪耳朵!”孩子眼睛一亮,直接跑去拿筷子夹。
她一边说一边还得意地夸:“你爷爷最爱吃这个,小时候哪有零食,猪耳朵就是我们那时候的‘薯片’。”一家人听着乐呵,可我心里却有点打鼓。
猪耳朵是猪身上一个很特别的部位,软骨多、嚼劲足,很多人都爱吃。可看着家里老人小孩一个劲儿地吃,我作为营养师,真是坐不住了。吃可以,但得讲究点,不能光顾着嘴巴开心,身体可不是没脾气的。
邻居老李住院了,原因是血压飙得太高,查来查去,医生说他平时口味太重,尤其爱吃卤猪耳朵,钠摄入严重超标。他媳妇在病房外头一边抹眼泪一边说:“他就不听劝,觉得那点咸味不算啥,哪知道出了事才知道怕。”猪耳朵不光咸,里面的脂肪和胆固醇也不低,这事真不能大意。
有次带小孩去参加同学生日会,桌上摆了好多冷盘,猪耳朵是其中一个。孩子边吃边说“QQ弹弹的,好吃”,吃了不少。回家后他闹肚子,吐了两次。
我翻了翻那天的菜单,推测问题可能就出在那道猪耳朵上。这类熟食如果没处理干净或保存不当,很容易滋生细菌,尤其是天气热的时候,风险更高。
很多人以为猪耳朵是胶原蛋白多,多吃能美容,尤其一些阿姨级的姐妹们,吃得特别积极。可真相是,这类胶原蛋白进入身体后,最终还是分解成氨基酸,跟吃鸡蛋、豆腐没本质区别。指望靠啃猪耳朵让皮肤变好,确实是想多了。倒是油脂和调味料摄入太多,更容易让皮肤出问题。
还有一次,我朋友老王来家做客,席间说他最近牙口不好,医生建议他多咀嚼锻炼牙齿,于是他就盯上了猪耳朵,每天咬个半小时。他说:“这东西耐嚼,正好练下牙。”
听起来好像挺合理,我一听却急了。猪耳朵的软骨结构对牙齿磨损其实很大,尤其是老人,牙齿本来就没那么结实,这么咬下去,牙缝都能越咬越大。
还有个误区,是很多健身的人觉得猪耳朵蛋白质含量高,是“低脂高蛋白”的健康零食。其实这也不太准确。猪耳朵的脂肪含量并不低,尤其是市面上卖的加工品,常常加了不少油脂和调味料。吃多了不但不利于减脂,还可能让训练成果前功尽弃。
有次孩子学校组织去食品厂参观,刚好是个熟食加工厂。回来后他跟我说:“妈,我以后不想吃猪耳朵了,那些调料池闻着就想吐。”我一听就笑了,但心里也认同。猪耳朵的加工过程其实不简单,很多时候为了口感和保质期,会加入大量添加剂,有些甚至不是家庭厨房能复制的。
我爸以前血脂偏高,我让他少吃猪耳朵,他总说:“吃点又不会立刻死。”直到有一次体检,医生说他甘油三酯快破表了,他才开始反思。
猪耳朵本身就含有一定量的饱和脂肪酸,常吃对血脂控制影响不小,尤其是和啤酒一起吃,更容易“油上加油”。
有些人觉得猪耳朵是“废物利用”,便宜又好吃,但忘了它其实是猪身上的“边角料”,更容易藏污纳垢。清洗不彻底,很可能残留细菌、污垢,甚至重金属。尤其是一些来路不明的熟食摊,卫生条件堪忧,吃进去真的是拿身体做试验。
还有一回,小姨带着她闺女来家串门,孩子刚换牙,嘴里还带着点伤口。小姨一边夹猪耳朵给女儿吃,一边说:“这个不辣,小孩吃也没事。”我赶紧拦住。猪耳朵的纤维粗,嚼起来容易划伤口腔,尤其是对口腔黏膜还没恢复的孩子来说,不适合吃。小姨听完才意识到没考虑周全。
有些人习惯把猪耳朵当下酒菜,觉得比炸鸡健康,但其实问题不只是热量。猪耳朵含有较多的嘌呤,对有痛风倾向的人来说,是雷区。我一个朋友,平时特爱下班后喝两杯配点猪耳朵,后来脚趾肿得像馒头,检查后才知道是急性痛风发作。
表弟上大学后,迷上了自己做卤味,猪耳朵是他的“必备”。我去他宿舍看过一次,锅里一堆香料,香是挺香,可我一看他用的酱油和味精分量,吓一跳。年轻人自己做卤味容易忽略调味料的含盐量,一锅猪耳朵下肚,钠摄入量高得惊人,长期吃下去,对身体可不是好事。
有次带孩子做微量元素检测,发现锌偏低,我开始反思是不是饮食出了问题。后来翻了翻我们家的食谱,发现猪耳朵之类的零食吃太多,正餐时孩子反而吃得少了。这类“食欲杀手”容易占据胃口,反而影响主食、蔬菜、蛋白质的摄入,尤其是对成长中的儿童影响很大。
婆婆最近做了个胆囊检查,发现有些结晶,医生建议她控制油脂摄入。我回家翻她的零食柜,猪耳朵、猪蹄、五花肉样样不缺。猪耳朵虽然看起来不像肥肉,但其实脂肪含量不低,长期吃会增加胆固醇负担。我跟婆婆说:“咱换点豆干、毛豆,也好吃。”
很多人觉得只要不是天天吃,就没问题。但我家做实验似的对比过,两周内每天吃100克猪耳朵的家人,体重、血脂都有明显波动。猪耳朵属于“隐形热量源”,尤其是加工后,热量比你想象的要高得多,长期吃难免悄悄发胖。
说到底,这东西不是不能吃,而是得懂得怎么吃、吃多少、什么时候吃。别把它当成什么“养生零食”来看,它不是敌人,但也不是营养宝藏。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的位置,关键是看你怎么用,该忌口的时候就忌口,别等出事才后悔。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熟食制品中微生物污染现状研究》,2022年。 2.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高血脂防治指南》,2021年版。 4. 王小波等.《猪耳软骨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食品科学》,2023年第5期。 5. 刘明.《熟食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使用现状与风险分析》,《现代食品科技》,2022年第9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