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国共两党军队的番号,都在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解放军在1948年和1949年搞过两次全军大整编,国军也有一个撤销军、师,后又恢复的经历。
到战争后期,作战规模不断扩大,双方都组建了兵团编制,解放军前后有过19个兵团,国军则更多,番号里带有数字的兵团就达到了22个,还有3个西北马家军的青海兵团、宁夏兵团、海固兵团。
不过组建得多也没阻拦不了大势,国军这22个兵团因屡次被歼,先后组建了46次,番号虽然一样,但人都换了几波,最终也只有6个还能保留建制撤到台湾。
那么,这6个兵团的司令分别是谁?后来过得如何呢?
一、第一兵团
中国人对数字还是很讲究的,一般能被称为“第一”的,肯定有两下子,但是国军这第一兵团就比较有意思,一年之内就起义了两次。
首次是1948年10月郑洞国在长春起义,第二次是1949年8月陈明仁在长沙起义。只不过陈明仁起义的部队里有很多受到了特务的蛊惑,没多久又叛变回国军,前前后后差不多有4万人,占了起义军将近一半的人数。
白崇禧本来被陈明仁这一手弄得焦头烂额,听说还有这么多人规建了,内心大喜,连忙再次组建第一兵团,由黄杰担任兵团司令。
黄杰是黄埔一期生,1928年北伐军光复济南时,日寇为阻止中国统一,派出军队在济南大肆屠戮,甚至连蒋介石办公场所都受到了冲击。
在这万分危险的时刻,黄杰带着部队赶来拦住日本兵,他将自己的马让给蒋介石,一路护送至安全地带,这对蒋介石来说,相当于有救命之恩,因此黄杰往后都备受重用。曾经有人眼红黄杰受宠去告状,老蒋根本不信:谁都有可能背叛我,但黄杰他绝对不会。
只不过黄杰的军事才能在同时代并不拔尖,而且还有兰封会战仓惶逃跑导致商丘沦陷、国军腹背受敌的事迹,因此有几年被调到二线,1943年才继续带兵打仗。
解放战争中,黄杰也是被闲置了一段时间,1948年8月实在无人可用了,才把他抬上来。黄杰这个第一兵团主要力量就是从长沙叛逃过来的人,随后的覆灭速度也是相当快。
衡宝战役后,第一兵团麾下的100军和14军62师被歼,黄杰率领剩余的部队撤到广西。解放军随后跟进,第一兵团的71军、14军63师又报销了。
黄杰只能继续跑,本来想依靠云南的地形再搏一搏,结果卢汉起义了,没办法,继续跑吧,黄杰就撤到了越南。当时第一兵团比较完整的只有14军10师和兵团直属部队,再加上其他散兵,只有六千人左右。
后来第一兵团陆续收拢了其他兵团的溃兵、眷属、百姓、警察、游杂人员等,总数达到了三万多人。只不过在越南他们过得也不好,实际统治越南的法国殖民者将第一兵团缴械,随后集中安置在了金兰湾和富国岛。
直到1952年10月,国民党才和法国人达成协议,第一兵团分几批撤往台湾省。可怜黄杰的部队中,已有千余人死在越南。
如此悲惨的遭遇,台湾省内的国军士兵无不表示同情,蒋介石趁机造势,宣传黄杰为“海上苏武”,之后黄杰职务非常高,像“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台湾警备总司令”、“台湾省政府主席”等台湾省的重要职务他当了个遍,还被晋升为一级上将。
1996年,黄杰病逝于台湾。
二、第四兵团
该兵团最初在华北,由李文担任司令,北平起义后接受解放军的改编。1949年5月,国民党在赣州重新组建第四兵团,由沈发藻担任兵团司令。
沈发藻是黄埔二期生,抗战时期参加过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不过他长期从事的是二线部队建设、军事教育工作,解放战争后期才担任第三编练部司令部司令官,这支部队后来就直接改为了第四兵团。
比较有意思的是,他因为国军内部矛盾,本来也有起义意向的,只是阴差阳错出了点小问题。
当时胡琏到江西重新组建十二兵团,时任江西省主席的方天也是土木系的人,所以将江西的资源大多都倾斜给了胡琏,包括原来准备编入第四兵团的新兵。
这个做法让沈发藻极为不满,他私下里跟黄埔旧识陈赓有过联系,准备起义。但是他提了个条件,说让解放军先去打江西省政府驻地吉安,帮助他消灭方天。
解放军有自己的全盘规划,并且都打到江西了,没那么多讨价还价的余地,所以陈赓没有答应,还是先进攻南昌。
沈发藻觉得自己没有被重视,心里不满,再加上老长官顾祝同的劝说,就放弃了起义的想法。后来第四兵团撤到广东,再转赴台湾,因没怎么经历战事,还保存了两万多人,建制较为完整。
沈发藻到台湾后历任防卫总司令部副司令、陆军总司令部副司令等职,1973年病逝。
三、第八兵团
这个兵团很神奇,撑过了淮海、渡江两大战役,能有这个结果,多亏了兵团司令刘汝明。刘汝明出自冯玉祥西北军麾下,带的兵也基本都是西北军,蒋介石一直将其视为杂牌,刘汝明自己也知道不受重视,所以打起仗来就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
淮海战役时,第八兵团处于蚌埠一线,没有承受太大的压力,虽执行过进攻宿县、救援黄维的任务,但他是出工不出力,部下没遭遇太大的损伤。
后来黄维兵团被歼,杜聿明集团被围,老蒋就下令第八兵团撤退,跟随汤恩伯执行江防保卫任务。刘汝明很聪明,知道长江防线肯定会被突破,所以渡江战役一爆发他就开始跑。
从江苏撤到厦门,再从厦门转至高雄,该兵团还有1.6万人,除了中途补充的以外,他麾下西北军老底子55军、68军还有5600多人,也算对得起这些跟着他的弟兄了。到台湾后,他的部队基本都被撤编,自己也被撤职,之后就郁郁寡欢,1975年在高雄病逝。
四、十二兵团
国军土木系的王牌兵团,最初由黄维率领覆灭在了淮海战役,后来胡琏又奉命将其重建。胡琏是黄埔四期生,抗战时的石牌保卫战让他名声大噪,解放战争的南麻、曹县等战役也给我军造成过很大麻烦。
本来他出任十二兵团首任司令是最合适的,奈何白崇禧、何应钦等人不愿土木系继续做大,最终就由一个常年未带兵的黄维来率领十二兵团参加淮海战役。
胡琏气得请假回乡,直到十二兵团被围才空降到战场。这时大局已定,任谁也改变不了,所以十二兵团最终还是被歼,黄维被俘,胡琏倒是靠着胆大心细乘坐坦克冲了出去。
后来重建十二兵团,胡琏带着一群新兵在大陆没怎么作战,倒是金门战役时碰巧遇上了,这一仗让胡琏在国军中声望更高,后来就长期驻于金门。1977年胡琏病逝于台北。
五、二十一兵团
该兵团司令员刘安祺是黄埔三期生,也是小蒋蒋经国的亲信,担任过青年军205师师长、青年军第6军军长。陈明仁打完四平后被撤职,去接替71军军长的正是刘安祺,只不过四战四平71军惨败,刘安祺就辞去了这个职务。
本来蒋介石想让他去济南,但他看出济南迟早要被攻克,去就是等死,所以一直推辞不就。蒋经国也不想这么个军中嫡系陨落,便建议让刘安祺去青岛担任警备司令。
1948年9月济南解放,青岛成了国民党在山东的军事孤点,当时的青岛有美国驻军,解放军担心打起来会生变,所以就一直围而不攻,刘安祺也得以安稳了一段日子。
1949年4月渡江战役办法,解放军对青岛也展开了试探性进攻,美国见共产党不似国民党那样软弱,于是就逐步撤兵。
美军一走,刘安祺兵团五万多人就失去了保护罩,所以也接着撤往海南,蒋介石本想让他走之前将青岛的水电设施、工业设备等全都炸毁,他没有这样做。
老蒋虽然心里不爽,但眼下情况也不能再责怪了,反而出于宣传的目的夸奖:此次青岛撤退最为完整,不但军队及装备物资毫未损失,并将在青的反共人士及青年均已撤退赴台,至可嘉慰。
在海南驻扎一个多月,21兵团就撤到台湾,此后刘安祺历任台中防卫区司令、第二兵团司令官、金门防卫部司令等职,还出任过所谓的“陆军总司令”,军衔也晋升为上将。
1995年刘安祺病逝。
六、二十二兵团
这是国军实力最弱的一个兵团,麾下只有两万多人,司令李良荣为黄埔一期生。他1948年10月还是福建省政府主席,但因为跟孙科有过节,1949年3月就调为22兵团司令兼厦门警备司令。
同年8月,厦门的防卫转交给刘汝明第八兵团,22兵团就撤往金门。后来解放军进攻金门,也是因为收到情报说上门只有22兵团两万多人,没想到胡琏部正好在附近,导致解放军遭遇大败。
金门防务被胡琏接管后,李良荣因防守不力被调回台湾接受审查,最后只给安排了一个闲职。李良荣心中有怨带着家人去往马来西亚经商。
1967年,李良荣在马来西亚因车祸丧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