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盘点2025年以来最值得关注的消费领域大事件,“外卖大战”绝对榜上有名。
三大巨头——京东、美团、阿里——都在拼命补贴,争夺消费者的每一次点击和下单。而最新财报显示,耐人寻味的结果浮出水面:京东亏损,美团利润暴跌,而阿里却净利暴涨。
虽然这只是阶段性的结果,但是,却给我们带来对于趋势战略问题的思考:
一个看似已经建立了深厚护城河的外卖市场,为何会被打破?
三家平台都投入巨额补贴,为何结果天差地别?
这场关于未来零售生态位的博弈,将走向何方?
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并重新定义外卖与即时零售的竞争格局了。
TREND
从中场回看三大巨头的战略棋局
表面上,三大巨头是在争夺外卖,但本质上,他们是在抢占即时零售的入口位置。这场竞争已从单一渠道之争,演变为全场景、即时化的能力比拼:谁能掌握消费者的第一触点,谁就有机会在新零售时代重新定义规则。
然而,每家的战略切入点和考量维度大不相同,也让中场结果截然不同。
京东高调宣布进军外卖,率先搅动了行业涟漪。同时,推出“全职骑手五险一金”和“百亿补贴”,表面上是争夺外卖市场,但是,本质是为拓展新的增长点。可以说,京东开局打了非常漂亮的公关战,但是,从财报的结果来看,仍在磨合阶段:Q2包含外卖在内的新业务收入约139亿元,营业成本144亿元,经营费用144亿元,亏损148亿元,这种“战略性亏损”也反映了京东要在短期内抢到更大的份额,依然需要思考新的融合模式,而不仅仅是价格战和补贴战。京东集团CEO许冉最近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表示,当前的外卖大战就是一个泡沫是“内卷式”的恶性竞争,也是非理性的不正当竞争,京东必须要持续为用户创造真正的价值,需要把系统能力打造一下,这说明京东的上半场算是一个对于外卖这个新业务的探索,而面对当前的结果,需要花时间来调整打法和策略了。
美团,作为守擂者面临着被夹击的局面。美团本是外卖霸主,却被硬生生拖入“补贴战”,作为美团的生命线必须要守擂,但是,在补贴战中却被迫消耗巨额成本。财报显示,美团Q2净利润同比暴跌96%至3.65亿元,销售费用激增至225亿元,每天烧掉约2.5亿来守住市场份额。同时,骑手社保新规增加了用工成本。守盘的代价显而易见:份额保住了,但是利润在承压,盈利压力也将进一步受到影响。这也说明,即便是行业霸主,也无法在单一业务维度下实现长期护城河,市场入口和生态整合能力成为新的决胜点。
阿里,后来居上,成为了非典型赢家。与前两者的伤筋动骨不同,阿里Q2净利润同比大涨76%,被外界普遍视为这场大战的赢家。阿里的战略颇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豪气,其战术并非单纯指向外卖市场的争夺,而是将饿了么、飞猪等业务整合入中国电商事业群,集中资源强化消费入口流量,并通过饿了么和淘宝闪购的补贴联动淘宝主站,实现生态协同——淘宝DAU显著提升,88VIP会员突破5300万,其产生的杠杆效应远高于单点投入:不仅盘活了即时零售,还带动了会员增长和淘宝生态活力。
因此,这一轮战役显示,零售竞争的核心正在发生变化:从流量和价格的单维度竞争,转向全供应链、全场景、全生态的战略博弈,补贴只是手段,战略协同和生态杠杆才是胜负的分水岭。
TREND
阿里中场胜出的趋势逻辑
阿里在这轮即时零售竞争中为何能够取胜?本质在于没有把外卖当作独立业务去构建,而是作为生态,将饿了么的能力整合后,作为插件嵌入到了淘宝。这一步棋,让它从一开始就规避了京东和美团在重模式下的挑战:京东需要自建骑手体系、提供五险一金,美团则深耕本地生活闭环抢占份额——两者都承载着“基础设施投入+持续补贴”的双重消耗,而阿里直接把外卖需求嵌入淘宝,驱动了更加高频的消费场景,用户打开淘宝原本是为了购物,却可以顺手点外卖——无需下载新APP、无需培养新习惯,轻量化路径节省了绝大部分用户教育成本,同时,还极大的给淘宝输送了流量。
更深层的是,阿里的补贴策略不仅追求订单量,更精准服务于生态价值的放大:外卖补贴提升了淘宝日活与88VIP会员活跃度,反哺主站电商业务;饿了么和淘宝闪购被整合入中国电商事业群,形成从流量、会员到商家资源的高度联动。这种“外卖反哺电商”的生态协同,让补贴不再是单纯成本,而成为了增长的催化剂。
在国家提振消费、鼓励激活本地消费的背景下,这一策略的意义更为深远:阿里抓住了即时零售的入口,同时,顺势承接本地消费红利,将宏观政策、商家活跃度和用户需求转化为自身生态的增长杠杆。
TREND
京东和美团的挑战和机会
事实上,阿里的逻辑,京东也能借鉴,但是,差别在哪里呢?
从消费者角度看,淘宝是“高频逛”的心智,用户即使没有明确目的,也会像逛街一样随手看看,“没人上街不代表没人逛街”;而京东的心智更偏“低频刚需”,凭借高效物流,京东成为买家电、数码、快消的刚需平台,但缺乏像刷淘宝一样的日常逛街心智。这就决定了,外卖这种高频场景,要自然嵌入京东体系,存在先天挑战。
京东需要通过新的业务整合,来重构平台的用户心智。
京东必须主动补上“高频场景”,实现从“买大件”到“即时生活”的心智转型。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强化供应链、仓储、物流的一体化优势,把“外卖+即时零售”打造成真正的闭环,让用户点外卖时可以顺手买牛奶、电池甚至数码产品,逐渐建立起“一站式即时生活”的心智;另一方面,在补贴上,不应只停留在“换外卖订单”,而是要和京东 PLUS、京东健康、京东物流、京东到家进行跨场景协同,让外卖成为拉动整个京东生态增长的飞轮。
更重要的是,京东当初切入外卖的定位,就不应是跟着美团打价格战,而是要走“品质差异化”的路径——突出“更好吃、更健康、更靠谱”的标签,与知名餐饮、健康餐、母婴餐等场景深度合作,把品质与信任感打出来。这才是京东真正可能撬动更大消费机会的独特赛道。这在CEO许冉接受的采访中已经透露了这一点,她表示,京东外卖和其他即时零售业务,包括和我们核心电商业务之间,也会有一些用户推荐的产品,正在慢慢建设。应该会在三季度密集上线。
那么,对于美团而言,未来又该如何突围呢?
关键不仅在于继续守住本地生活的基本盘,更在于如何把自身的场景优势放大。
美团需要在“到店+到家”的融合上做深做透,强化“本地生活综合平台”的心智,而不是局限于外卖份额的保卫战。在此基础上,应将外卖与闪购深度结合,依托营销与资源优势,覆盖更多即时消费场景——从夜宵、下午茶到家庭聚餐、办公场景,全面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逐步塑造“超级即时零售平台”的心智。
同时,美团还可以借助点评的内容化与社区化能力,把“用户点评+场景推荐”打造成消费灵感入口,让用户不只是来点餐,而是把美团当作“吃喝玩乐的决策中心”。一旦完成这种转型,美团就能从守盘者,真正升级为年轻人本地生活方式的第一入口。
TREND
即时零售的下半场:
谁能赢得生态制高点?
这场外卖大战,本质上是三大平台的“即时零售生态压力测试”。
阿里的阶段性胜利,本质上是“生态协同思维”战胜“单一业务思维”。当京东、美团还在专注外卖业务本身,陷入高投入、资源消耗的拉锯战时,阿里从战略高度重新定义生态,用轻模式、精准时机和隐蔽目标撬动最大价值。这就是消费趋势中的“高维竞争”——当对手耗尽资源,你如何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
阿里蒋凡明确表示“不单独看外卖盈利”,传递的其实是“补贴可以长期化”的战略信号。这并非威慑对手,而是基于自身生态逻辑:美团需要外卖利润支撑到店业务,京东依赖外卖补充零售场景,二者在补贴时都受制于短期盈利目标;而阿里可以通过电商生态盈利支撑外卖补贴,持续吸引用户,并转化为淘宝活跃用户,实现“外卖带动生态增长”的深层目标。
下半场的胜负,不再取决于骑手多少、补贴多狠,而在于谁能率先跑通即时零售并规模化运营,把单点业务升级为生态整合与全场景延展。餐饮只是入口,真正的战场是“生活+零售+全场景整合”。谁能把低频需求嵌入高频场景,谁就能把补贴变成生态增长杠杆,占据未来消费趋势制高点。
换句话说,流量不是终点,补贴不是目的,效率和生态才是护城河。真正的胜者,是能在即时零售时代找到“可持续增长方程式”的玩家。
肖明超-趋势观察播客“萌观趋势潮”现已正式上线
趋势不迷路,增长有思路。您的趋势营销战略导师萌叔,将与您一起,洞见消费趋势涌动,拆解商业底层逻辑,预判未来的战略机会。
Mor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