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青牛君,热爱中国茶,倾心传世品。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含:原诗/写作背景/注释及大意
原诗
《送刘寺丞赴余姚》
苏轼(宋)
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玉笙哀怨不逢人,但见香烟横碧缕。
讴吟思归出无计,坐想蟋蟀空房语。
明朝开锁放观潮,豪气正与潮争怒。
银山动地君不看,独爱清香生雪雾。
别来聚散如宿昔,城郭空存鹤飞去。
我老人闲万事休,君亦洗心从佛祖。
手香新写法界观,眼净不觑登伽女。
余姚古县亦何有,龙井白泉甘胜乳。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
《东坡笠屐图》 李公麟(北宋 局部)
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五月,苏轼时任湖州知州,年43岁,“乌台诗案”前夕。
诗题中的“刘寺丞”,即刘撝( huī),字行甫。生卒年不详。长兴雉城人。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元丰二年(1079年)任余姚知县。极善煮茶。诗题中的“寺丞”为官署中的佐吏,宋朝时为中央机构如大理寺、太常寺等九寺的属官。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苏轼以杭州通判参与州试监考,结识了同为监试官的刘行甫。宋时州试制度极严,监试官要禁居在杭州凤凰山府衙的中和堂(首句“中和堂后石楠树”点明),不得会客,只待发榜后方能出来。得闲的二十余日里,苏轼与身傍煮茶绝技的刘行甫最是相得。刘行甫煮茶采陆羽古法,出神入化,水茶融一,令苏轼大开眼界。禁居期间,苏轼写下流传千古的茶诗《试院煎茶》(青牛君曾作解析,有意者请查阅),当与刘行甫的妙手“生”茶有很大关系吧。
2020凤来朝(福鼎白牡丹)
1079年5月,刘行甫将由湖州赴任余姚,苏轼写本诗及词《南歌子·山雨萧萧过》相送。
注释及大意
1、中和堂后石楠树,与君对床听夜雨。
中和堂:此处指杭州府衙内的一处厅堂。1072年,苏轼与刘行甫作为监试官禁居于此。对床听夜雨:化用韦应物“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苏轼常借此典抒写兄弟、朋友间亲密相处、倾心交谈的情景。
本句大意:(回想当年,在杭州一起监考州试时)我们同宿一室,相对而卧,彻夜长谈;共听夜雨打在中和堂后石楠树上的淅沥之声。
2、玉笙哀怨不逢人,但见香烟横碧缕。
香烟:此处指焚香产生的烟。横:横斜飘散。
本句大意|:远处传来玉笙幽怨的曲调,却似无人欣赏;只看见焚香的青烟袅袅升起,又在夜雨中横斜飘散。
2017勐宋春韵(普洱生茶)
3、讴吟思归出无计,坐想蟋蟀空房语。
讴吟:歌唱、吟咏,或有节奏的诵读。出无计:此处指苏轼、刘行甫在州试放榜前,严禁外出。蟋蟀空房语:化用《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意象,表达蟋蟀在空寂的房间里鸣叫,凸显环境的冷清和内心的孤独。
本句大意:(放榜前)我们无法外出,只能在这一方空间中吟诗诵文;仿佛蟋蟀在空寂的房间中鸣叫。
4、明朝开锁放观潮,豪气正与潮争怒。
明朝:监试禁居结束后的第一天恰逢迎来钱塘观潮。开锁:指打开钱塘江观潮处的栅栏门锁。观潮:指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的盛事-钱塘江观潮。
本句大意:(今日放榜)明天恰是一年一度钱塘江观潮的大日子,届时观者如潮,气势如虹,堪与澎湃汹涌的江潮一较高下。
凤来朝(300克/饼 5饼/提 20饼/箱)
(待续)
我是青牛君,倾心打造传世茶品。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祝各位读者生活精彩,有梦成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