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2025年中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有关问题的解答。针对是否有规定要求“严禁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广东明确,不存在不允许学生个人自带学习材料进校园问题,学生如学有余力,可根据自己学习需求携带自购的相关学习材料到校。
这一表态理性而务实,打破了此前社会上关于“严禁小学教辅材料进校园”的误读,也为教辅材料的合理使用正了名。
教辅材料进校园不该被“一刀切”禁止,而应被看作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补充,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合适的教辅材料能够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拓展思维;对于学习暂时跟不上的学生,针对性强的教辅则可以起到辅助理解、加强练习的作用。
教育不是要把所有学生塑造成同一个模样,而是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
有人认为教辅材料会增加学生负担,这种担忧固然有其合理性,但问题的关键不在教辅本身,而在如何使用,正如广东省教育厅所明确的,是否使用教辅、使用什么样的教辅应当根据学生个体情况而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全部禁止。学生如学有余力,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携带自购的相关学习材料到校,这本就是个性化教育的体现。
事实上,合理的教辅材料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学生通过教辅材料可以学会如何查找资料、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举一反三,这些能力远比单纯的知识记忆更为重要。禁止所有教辅材料进校园,反而可能剥夺了学生发展这些能力的机会。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教辅材料滥用可能带来的问题,一些学校强制统一购买、教师过度依赖教辅而忽视教学设计、劣质教辅充斥市场等现象确实存在。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不是简单禁止,而是加强管理和引导:教育部门应当建立教辅材料质量认证机制,学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辅使用规范,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推荐适当的教辅材料。
广东省教育厅的此次表态展现了一种平衡而理性的教育管理智慧,它既回应了减轻学生负担的社会关切,又尊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自主选择权,为个性化学习留下了空间,这种管理思路值得各地借鉴。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是执行某种僵化的规定。在教辅材料问题上,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进”或“不进”,而是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让教辅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而非负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人性化、多元化,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