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北海舰队公众号
青岛港三号码头对于本市普通市民来说,一直是个神秘的所在,码头上停泊着军舰,大门口有卫兵站岗,自1950年以来一直是人民海军青岛基地和北海舰队所辖军港,普通市民难以入内。随着人民海军的成长壮大,自2023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纪念日在青岛三号码头持续开展舰艇开放活动以来,吸引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来到青岛,走进三号码头,登舰参观。
图片来源:北海舰队公众号
三号码头建成迄今89年,它的建设初衷是一座专用煤码头,建成后的煤炭吞吐能力可达百万吨每年。
1922年收回青岛主权以来,大港年久失修,进出口货物日渐增多,泊位不敷应用,尤其是没有专用煤码头,既有码头客煤混用,苦不堪言,青岛市遂于1931年6月1日公布实行建筑煤炭码头案。1932年春,呈准行政院,建筑经费由本市码头收入拨充,拟筹建第五码头。码头建筑工程采取招商投标承包的办法。1932年5月开标,日商大连福昌公司以390万元得标。
工程于1932年7月1日启工,1932年9月24日奠基,1936年2月10日竣工投入使用。新建三号码头位于二号、四号码头之间,由德国工程师设计,为突堤式码头。建筑工程疏浚面积达113680平方米,使用方块5760块、体积81119立方米,填筑面积为65250平方米,回填土、石方609537立方米。平均每天投工1700人,共用2250万工日。码头北岸长593公尺,南岸长445公尺,西岸(宽)100公尺,总高度从海底岩层至岸壁顶端为15.5公尺,普通低潮水深为9.5公尺,普通高潮水深13.1公尺。
码头岸壁高出青岛水准零点6公尺,三号码头时为煤炭专用码头,亦用于装卸木材,计有1.6万吨贮煤场8个,2.7万吨贮煤场1个,2.5万吨贮煤场1个,总贮煤能力达18万吨。
三号码头可同时靠泊6000吨级轮船8艘。三号码头的建成,中外报刊多有报导。称青岛港“由于建起了第三码头而名副其实地成为华北唯一良港。”认为青岛大港三号码头建设是“我国接收以来最大之工程,亦全国数之事业”。
青岛本地报纸对三号码头落成进行了密集报道:
國艦拱衛形勢雄壯,松坊彩棚燦爛美觀
動工数年的本市大建設第三碼頭·今天要行落成典礼了,码头的落成,这的确是一件大事,最低限度也可以說是在商戦上交通上添了一部分利器,無怪政府是極端的重視,拍專員來參加落成典禮。
昨天,記者為了明瞭第三碼頭落成典禮前籌備的情形,特地前去巡視,我的腳踏進第三碼頭,這還是第一次,沿著新疆路北去,可以直達該碼頭東端。
在馬路的中心,扎了一座很大的松坊,是出入大門,進門左轉,走三十多米達,便屬第三碼頭的範圍了,當時正刮著很尖銳的北風,雖然沒很刺骨的冷,但卻也凍得人不敢伸手,警察大批的出動了,在東端加崗,維持秩序,設標誌,凡是沒有職務的人,一概禁止進去,因為裡面正是籌備忙得時候……。
清潔隊也派了大批清道夫在掃雪除土,道路打掃的非常幹淨,路旁的的電燈桿都用松枝包了,站在遠處遙望,真好像結了彩的松柏林……。
“规模宏阔为大港各码头之冠,结构科学堪称青市有数建设”
1936年2月10日上午九时半,青岛港第三码头落成典礼正式开始,落成典礼也是热闹非凡,码头东端搭建长50公尺,阔25公尺大彩棚一个,装饰有红蓝两色布,既有壮观瞻,又可御寒,里面设有大火炉8个,内部装饰的璀璨辉煌。中间设主席台,两侧设座位750个,还有茶点条案。
码头沿路共扎有松坊5座,第三舰队“楚豫舰”泊在码头南岸,“永翔舰”泊在码头西端,“江利舰”在码头北岸,和5艘商船一起悬旗志庆。谁料想,一年后的1937年12月26日,三舰却自沉于青岛港航道,希望延阻一下日军进攻。
典礼开始,由沈市长简略介绍码头建设过程,经英日文翻译后,率众鱼贯而出在军乐队引导下来到码头西端南岸进行揭幕礼,鞭炮齐鸣,海军飞机翱翔天空,撒放庆祝传单。至十一时半,落成典礼结束。
典礼结束后开放三日供市民参观,并于10日晚8时在太平路市民礼堂前之海沿燃放烟火,以示庆祝。
焰火吸引小鲍岛、东镇及四方一带居民扶老携幼三四万人以上前来观看,前海沿儿人山人海,热闹空前。
1935年10月沈鸿烈题写的《剙建青岛市大港第五码头记》落成纪念碑文,可惜查到的电子版模糊不清,碑文很难辨识。
当时报纸记载:岸壁間嵌有沈市長撰書之碑記一方,敘述建築之緣起,碼頭之命名,文字翔贍,書法古茂,足備後世志乘稽古之參考。
此文作者还解释了碑记上码头名字为何是第五码头,原因奠基时按照建设顺序应为第五码头,但是建成后以其地位在第二码头之后,遂命名为第三码头。
此文作者还讲了另外一个小故事,就是青岛当时对码头建设费预算为410万元,日商大连福昌公司最后以390万元中标,当时还有一家中国建筑商以430万元投标而未得。原因是福昌人材机器,一切完备,对中国各项情形,均由详细调查,泥沙石料直接去乡间购买价格是多少,向包办人购买价格是多少,洞若观火。中国建筑商之所以没中标就是前期调研工作欠缺,如果中国公司报价410万元,就会中标。
历时4年,终毕一功
制图时间为1933年6月29日
福昌公司设计图
打钻图
生铁系船柱图
护木详图
据1947年杨德纯在《青岛港第三码头之设计与施工》一文记载,岸壁护木采用新加坡红色硬木,每根0.4公尺见方,长8公尺,除转角处外,每隔10公尺安装1具,全码头共设置124件,安设前涂黑油两度,安置完成,再油一遍。
码头沿岸每隔40公尺,设生铁系船柱1具,全码头共设置24具,外刷柏油两度,以防腐蚀。
到1933年6月工程进度表
1932年9月24日奠基,奠基石埋于岸壁中。
施工中
由天津启新公司制作的水泥方块,是建设三号码头重要材料。水泥方块共计制作5760块,厚1.64公尺,宽2.4公尺,长度分为九种,最长3.9公尺,最短1.7公尺,每个方块重量为16吨到40吨。
正在进行吊装水泥方块
上左为挖泥作业,上右为卸沙作业,下左为铺整石面,下右为赶筑铁轨。
码头已经初具规模
建设三号码头前后时期的青岛大港平面图对比(袁宾久先生提供)
三号码头建设期间的大港平面图
建的时候叫五号码头,建成怎么就成三号码头了?
在1933年的《青岛港务辑览》中的“青岛大港平面图”中,在建的码头标注为第五码头,但在1935年6月以后的各种资料中,逐步改称第三码头。最初拟名第五码头是按照建设先后次序原则。但在工程建设后期,港务部门循照码头地理位置关系,因其在第二码头和第三码头之间,遂改名为第三码头,原第三码头,第四码头顺改为第四码头和第五码头。
结语
1950年6月,时任海军司令肖劲光大将考察青岛后,经报告周总理决定,青岛地区凡属旧海军的一切建筑、设施,一概归人民海军接收。青岛大港一共有六个码头,经与地方研究确定,将三号码头移交海军使用,四、五号为公用码头,其余均为商用码头。
从1950年至今,三号码头作为军港已经使用了75年,竣工至今89年。
60年代的三号码头
图片来源:北海舰队公众号
后记:部分章节为和原始材料保持一致而采用繁体字,部分公制单位沿用原始材料中的旧称,比如把“米”称为“公尺”。这是彼时为了和公制单位对应,发明了“公+市制单位”的中国式叫法,现在还有遗存,比如公里和公斤。文中引用资料也有把“米”称为“米达”的,这是音译叫法。
图文参考源自:《青岛时报》、《青岛民报》、《青岛港务辑览》、《港工》、《青岛画报》(1935)、《青岛一瞥》、北海舰队公众号、青岛文史研究者袁宾久先生友情支持。
本组图文作者:资深网友“涧中细流”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