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42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50个词条
成年后的我们,想由着性子干点儿啥,真的比登天还难。
忙碌的工作,繁琐的生活让我们无暇照顾自己,我们像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连“喘口气”都带着负罪感。
即便某天真的“有钱有闲”了,也会因为透支的身体和聚不齐的朋友,对向往的自由望而却步。
但有时候想想,追求自由,真的那么难吗?
我们就真的不能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说走就走”吗?
看到这样一个分享——
一次同学小聚上,刚刚辞职的帖主夸赞朋友们个个生活稳定,事业有成,羡慕朋友的按部就班,成熟稳重。
可没想到,对面的同学竟然一脸羡慕地看向她:
“我才是羡慕死你了,活得清醒又勇敢!”
帖主思索了一下,想不明白自己哪里让人羡慕。
是相恋十年和前任分开,拿得起放得下的勇气?
是不满无偿加班于是裸辞,用为数不多的存款带着妈妈游山玩水?
还是人生无数个新奇第一次的体验?
帖主说,她从不觉得这些事情需要多少勇气,不过是每当犹豫时问自己一句“会完蛋吗?”——如果不会,就一头扎进想做的事情里。
这个姑娘一次次经历挫折,一次次倔强爬起,把自己的感受置顶,用勇气和态度,做着大多数人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情。
不得不说,这届年轻人的心态,是真的强大。
他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他们是叛逆者,是冲锋者,用自己不设限的活法,撕开生活的裂缝。
这种“不被定义、拒绝内耗”的心态,或许正是困在原地的我们最该偷师的生存智慧。
01
没有“羞耻感”的“我想要”
这届年轻人最颠覆认知的一点,是他们敢于把“我想要”三个字理直气壮地摊开在阳光下。
他们不被长辈的“奉献主义”驯化,不把“稳定”当遮羞布,他们像精准的猎手一样,直视欲望、锚定目标,从不为“别人怎么看”而委曲求全。
作家王潇在《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描述过这样一个细节:
她年轻时面试外企,面试官问“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她脱口而出“我想三年内做到总监,五年后创业”。
见对方愣住,她却无比坦然地解释道:“难道工作不就是为了实现价值和财富自由吗?”
这种“目的性明确”的生存逻辑,恰恰是当代年轻人的缩影。
职场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里,实习生王骁敢在答辩时直言“我的目标就是拿到留用offer,因为这对我的职业发展最有利”。
不掩饰野心,不美化动机,把欲望摊在阳光下的年轻人,反而活得更通透。
他们深知,对欲望的羞耻感才是成长的枷锁。
朋友小琳是个实打实的“跳槽狂人”,毕业三年换了四份工作,每次离职理由都直白到夸张的程度:
“这家公司学不到新东西”“薪资涨幅没达到预期”“团队氛围压抑”……
每次我劝她“别太浮躁”,她却总是一句话反问得我哑口无言:
“难道要为了‘稳定’耗掉职业生涯黄金期吗?”
当同龄人还在为“裸辞不体面”纠结时,她早已带着明确的职业规划,在不同赛道积累经验,如今已是某互联网公司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
入职新公司时,她也会主动跟领导谈条件:“我可以接受高强度工作,但需要您承诺每年两次晋升评估,以及项目分红透明化。”
领导惊讶于她的直接,最终却因这份坦诚而格外器重她。
小琳说:“职场不是讲情怀的地方,把需求摆上台面,反而能避免很多隐性消耗。”
其实,真正的成熟不是压抑欲望,而是学会与欲望和解。
当你敢于直视内心的渴求,世界才会为你让路。
这届年轻人比谁都清楚:敢于承认“我想要”,才是对自己人生最大的负责。
02
倔强中的“不合群”
当“合群”被视为社交刚需,这届年轻人却偏偏活得像一群“孤狼”。
他们拒绝被PUA,不被老一辈的“人情世故”绑架,宁可做人群里的“异类”,也绝不委屈自己“随大流”。
邻家女大学生小沈总是穿着汉服去上学,每当同学调侃她奇装异服,室友奉劝她不要太扎眼时,她总是雷打不动地穿着汉服走进校园。
甚至在毕业典礼上,小沈也用一身华贵的服装惊艳全场。
小沈自小痴迷汉服文化,一有机会就泡在汉服展里,与同频的爱好者交流,用自己的方式宣传传统文化。
她说:“为什么要为了别人的眼光放弃自己的热爱?我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不一样也可以很美。”
从众是最简单的选择,无需经过大脑思考,而独立思考的光芒,永远只在敢于“不合群”的人身上闪耀。
看过一个小朋友的清醒发言:
男孩跟妈妈抱怨,自己的衣服被同学嘲笑。
妈妈有点儿心疼地问他:“那明天不穿这件了?”
没想到男孩仰起头说:“我就要穿这件,我还要买两件换着穿。为什么他不喜欢我就不穿?我要天天穿,让他看习惯!”
瞧,这小家伙小小年纪就懂得不被别人的评价牵着走。
守住自己的底线,才能真正赢得尊重。
越来越多的“不合群”“不听话”的年轻人冲进职场,他们敢对“酒桌文化”说“不”,敢拒绝“无意义的随礼”,敢在“集体主义”盛行时守住个人边界。
就像诗人余秀华所说:“不合群是表面的孤独,合群了才是真正的孤独。”
当一个人能坦然与自己相处,外界的喧嚣便再也无法扰乱内心的节奏。
03
天选“莽夫”的冲动劲儿
这届年轻人身上最可贵的,是那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莽”。
他们不被“三思而后行”束缚,敢在迷茫时先迈出脚,敢在质疑声中先撞南墙。
这种看似“冲动”的勇敢,实则是最聪明的生存智慧。
电影《垫底辣妹》里的沙耶加是个在高考那年突然“觉醒”的“倒数第一”。
当所有人都说“你考不上庆应大学”时,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把错题本翻到卷边,在台灯下刷题刷到凌晨。
那些被嘲笑“异想天开”的日子里,她用铅笔在墙上写下“目标:庆应大学”。
最终,沙耶加用录取通知书扇了偏见一记响亮的耳光。
这种“莽劲儿”在职场中更显珍贵。
朋友阿杰毕业时,为了多年的理想,放弃了大企业的offer,非要去创业公司做短视频。
父母骂他“不务正业”,同学笑他“异想天开”,他却带着一台二手相机扎进了城中村,每天蹲在巷子里拍市井烟火。
半年后,他的账号粉丝破万,一条记录修鞋匠的视频被各大官媒转发。
阿杰说:“当初要是听了别人的‘建议’,我现在可能还在写字楼里对着表格发呆。”
人们都说,这届年轻人,有脱掉长衫的勇气。
有人敢辞掉铁饭碗去摆地摊,有人敢用全部积蓄开一家小众书店,有人敢在30岁重新参加高考……
他们不是不懂得风险,而是明白: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冲动的失败”,而是在“我本可以”的遗憾里耗尽余生。
04
向勇敢的年轻人学习,做自己人生的掌舵人
作家大冰说过:
“平行世界,多元生活,愿你既可以朝九晚五,又能够浪迹天涯。”
这届年轻人用亲身经历证明:生活从来不止一种活法,所谓“正确答案”,不过是大多数人给自己设下的牢笼。
语言上的“我想要”,是撕开虚伪面具的清醒;
物质上的“不合群”,是守住边界的智慧;
心态上的“莽劲儿”,是涅槃重生的勇气。
看似“叛逆”的生存哲学,本质上都是在告诉我们:
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当你敢于像他们一样,把“别人觉得”换成“我觉得”,把“应该这样”改成“我想这样”,才能在时代的浪潮里游出属于自己的航线。
或许我们暂时做不到像裸辞女孩那样“说走就走”,但至少可以学会在日常里积攒勇气:
敢对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敢为热爱的事情花时间,敢在质疑声中守住本心。
毕竟,人生苦短,与其在别人的剧本里演配角,不如做自己人生的主角,哪怕跌跌撞撞,也要活得热气腾腾。
从这届年轻人身上借一点光吧,不被年龄定义,不被世俗绑架,最终活成自己最想成为的模样。
作者:蓝海,蓝鲸衔光,海雾破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