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7月4日夜,位于河北马兰峪的清东陵琉璃照壁被炸开大洞,孙殿英带领一伙士兵冲进地宫,他们将慈禧、乾隆陵内的珍宝洗劫一空,其中的金银首饰被变卖充军,而那些书画真迹则大多被毁,幸运的则流落民间。
这些书画中,有一件曾是乾隆、慈禧的心头之宝,难得的是它竟没有丝毫残损,全卷一字未缺,此作就是黄衍相的《草书杜甫秋兴八首》。黄衍相,字六冶,生卒年不详,生活于明末清初,福建人,他以书画闻名乡里,时人称赞那他的书艺“不减君谟(蔡襄)”。
因为一手好字,他的大名连崇祯都听过。清朝建立后,顺治、康熙都曾命大臣遍求他的法帖,收进内府以供学习。乾隆在位时期,云贵总督恒文将黄衍相草书《杜甫秋兴八首》进献,皇帝极为珍视。
此作为纸本册页,共十五开、三十页,每页纵约24.3厘米、横15.7厘米,共计数十行、500余字,单字字径大小不一,在3至7厘米之间,以大草写就,取法于张旭、怀素、鲜于枢、康里巎巎等,又无粗野霸悍之气,可谓“得晋唐以来草法,而无闾阎造作之态”,这才是草书的“终极之美”。
相较于张旭、怀素等人的作品,黄衍相此作更便于初学者上手,因其笔路清晰、细节完整,而相比于赵孟頫、文徵明等人的草书,此作又多了几分雄奇,可以说是防止草书出现“不规范”“江湖气”的上佳范本了。
《秋兴八首》用笔中锋为主,起笔多顺锋直入,衄挫、调锋处理细腻且精准,含篆籀笔意,收笔回锋,转折处方圆兼备,竖画中锋直下,略提锋毫形成“中实边虚”的立体感,即便在枯笔处,笔锋仍保持中锋轨迹,避免侧锋偏枯导致的虚弱。
结字随势赋形,欹侧险绝,通过笔画呼应维持重心,形成“斜而不倒”的张力。通过字组间的疏密变化制造视觉节奏,黄衍这幅草书还保留着一定的可识性,避免过度简省导致的辨识困难,与晚明部分书家的“任意缠绕”形成区隔。
墨法浓淡层次的自然过渡,枯笔增添“屋漏痕”质感,似断非断,纤维清晰可见,内含力感,更显文人的“雅洁”。全卷墨韵的整体和谐,行与行之间墨色交替,呈现“清润通透”的效果,与杜甫诗歌的情感基调形成微妙呼应。
启功评价黄衍相草书:“黄衍相的价值,在于他在明清易代之际,为草书发展开辟了第三条道路,既非完全复古,亦非盲目求新,而是在传统内部寻找突破点。”将此作临摹通透,我们的草书水准会有质的飞跃。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