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艾草——第二故乡的情感信物
贾洪国
秋深了,快递单上墨痕被汗水洇开,捧着藏族朋友远道寄来的艾草香包,蓦然想起余光中先生那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身在家乡的我,竟也升起了乡愁——这愁绪是第二故乡雪域寄来的艾草气息,是跨山越水递过来的一缕思念;纵使关山万里,一种熟悉的味道竟也能熨帖人心。
艾草在高原的逆袭令人惊异:亚东艾草被制成了艾条、艾柱、香包,连足浴包都浸着雪山清冽的幽香!
如今市面上,艾草制品已如春草蔓生,艾灸条、艾灸凳、泡脚包纷纷涌入寻常生活。记忆里,春回大地时,艾草便谦卑地遍布野径山峦,丛丛簇簇在风中轻摇,逸出淡香。正因其俯拾皆是,反如那些沉默的乡野劳动者,在光阴长河里静默地扎根,不声不响。
川中老宅多被翠竹环绕,仿佛无竹不成居所。我家屋矮院窄,不到门前难觅其踪。自小学起,每逢夏夜,母亲便唤我搬桌椅至院坪准备晚饭,恼人的蚊虫也循着人声嗡嗡而至。此时父亲早已从山中砍回艾草,晒干后束成一把把静待使命。
当暮色四合,蚊阵猖狂,父亲便点燃艾束。青烟袅袅升腾,那独特的苦香迅疾弥漫,蚊虫嚣张的嗡鸣顿弱,仓皇溃散。我们围坐桌边,头顶是缀满星子的广袤夜空,脚下是蒸腾着微温的土地。艾香缭绕中,一家人安然用饭乘凉。偶有邻人路过,便驻足闲话片刻——那情景温馨惬意,艾草如一位缄默的卫士,忠诚守护着这份尘世安宁。
艾草之用,何止驱蚊?外用煎汤可祛湿止痒,对湿疹、皮肤瘙痒之症,常能缓其苦楚。
后来从军远赴西藏亚东,世人皆知格桑花遍开雪域,却鲜有人晓亚东沟里竟也生长着艾草。藏地无端午之俗,艾草便如隐士般被遗忘于山野。偶在丛林被蚊蚁叮咬,随手扯一把艾草揉擦,红痒的疙瘩便如潮水般悄然退去。这秘而不宣的经验,由老兵口耳相传,毫无保留地交付新兵。直至后来交通便利、药品丰沛,军营这古老的药方便在时光里散佚了。
翻阅泛黄典籍,艾草的芬芳早已浸润中华文明:《庄子》里越人熏艾的青烟,《孟子》“三年之艾”的喟叹,皆述说着先民对草木的敬畏。马王堆帛书上的火痕,张仲景胶艾汤的氤氲,葛洪笔下驱疫的艾烟,无不印证此草的神异。最是李时珍所记那位以艾袋暖腹的老人,褶皱里盛满阳光的温度——原来仁心医者,竟可温柔如许。
古往今来,艾草亦牵系着文人的心魂:《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借采艾倾吐相思,艾谐音“爱”,悄然为青草系上情丝。刘禹锡的“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绘出端阳艾草的丰茂之姿。刘黻“世路几年滋艾草,道山今日聚梅花”,则借其抒写沧桑之感。王旭“我有青青好艾,收蓄已经三载,疗病不无功”,更道出艾草入药济世的深功。艾草,在实用之外,便这样被诗情托举起来。
前几年疫情骤起,人心惶惶。老家乡亲又念起艾草,门前堂屋常燃起一束,青烟扶摇,熟悉的苦香弥漫庭户内外——神奇的是,乡人竟都安然无恙。或许只是天意偶然垂顾,但在众人心中,艾草已成精神的寄托,予人安心慰藉,为农家小院添了缕缕令人沉醉的暖意。
艾草生于乡野,长于自然,不择地瘠沃,不求奢华饰,千百年来默然奉献。无论是驱蚊的良伴,治病的草方,抑或习俗的载体,它皆以独特的方式渗入生活,凝成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它如同故乡的印记,随着我当兵的行迹蔓延——无论行至何方,只要瞥见艾草,嗅到那缕熟悉的香,心底便涌起暖流:那是对故土与第二故乡的双重眷恋,对往昔峥嵘岁月不尽的追怀。
凝视藏地故人寄来的艾草制品,亚东艾草的往事便如泉涌出。亚东之春在西藏来得算早,几场南亚暖风拂过,沟底河岸、青稞地头、牧场营房四周,青绿的艾草便纷纷探首。其生命力顽强,石隙间、柳丛里、水沟畔,处处是它们摇曳的身姿。细察之下,油绿叶底覆着白色茸毛,不争河畔杜鹃的明艳,只以沉默的仪态生长,风过处宛如藏地少女轻盈起舞。经雨雪霜雾的淬炼后,它们争先拔节,一丛丛一堆堆,愈加青葱茂盛——艾草,竟成了亚东迎接夏天的信使。
汉族门悬艾草之俗,相传起于黄巢起义。唐僖宗年间端午将近,黄巢微服巡察,见一逃难妇人抱邻家遗孤而行,却牵着自己幼子踉跄于后。此情此景令黄巢动容,遂砍下路旁两株艾草交予妇人,嘱其遍告乡民:“门上悬艾者,可保平安。”村人依言悬艾于门。待义军过境,见门悬艾草者皆绕行而去——原是黄巢已传令军中。艾草遂成护身符,年年端阳悬于千家万户门楣。
家乡有谚:“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即使端午过后,门窗上悬垂的干艾依然被珍视,日日开门即见,既可闻香,又能祛病驱邪,消散心忧。盛夏骄阳晒透后,乡人如获至宝般收起,以木榔捣碎,紧卷成艾条。点燃后,不仅夏秋夜纳凉时蚊虫远避,更能吓退蜈蚣毒蛇,驱逐疫气,成为家园安宁的天然卫士。
今入新时代,藏汉交流日深,藏族同胞习得中医精髓。亚东人凭借独特水土,将野生艾草悉心培育改良,广植成片,研发加工系列保健产品便应运而生。
是的,我深爱这乡野之草——它自幼为我注入生命的能量,亦在军旅生涯里默默陪伴着我进步成长。如今,每当我拜望战友到了他们的家乡或景区时,凡看到和闻到那些浓重的绿色艾草香味时,总是会走近它们,用手轻轻地扶摸它们,闻闻它们,就像牵着我的梦走进了军营,还有挥之不去的第二故乡乡愁……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贾洪国:1968 年生人,西藏军旅五年,双流县报记者十年。出版有个人文学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迹 》 《 风兮雨兮》。近年来,主要精力用于采写《寻访战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军旅宥坐——寻访战友故事集》两册,50万字已汇编成书。因为“人在变老,军旅的记忆却永葆青春!”把文字当成爱好经营,把生活当成诗意品味,一念花开,一念云起,在时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岁月漫漫的尘埃。州省诗人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协会会员、贵州省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
作者:贾洪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