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化塑身综述。孔子讲“祭如在”,《弟子规》承接圣谕,讲“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古今天道同理,拓展到学习、践行、悟道,也可以说“念如在,身如在,行如在”。这个“如在”,即为天道、地道、人道三者合一,与人的身心灵整合。通俗讲,知行合一,即成就圣贤智慧之人。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席卷华夏神州,学习者众,孝善者众,上进者众。可有一个“大众性难题”: 行如在,易;身如在,难;念如在,如登天绝顶。
![]()
“行如在”,即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做好人,此为学习优秀文化的第一步,名曰“修身”。一言以蔽之,外在的知与行比较容易控制。
“身如在”,指“身”随时随地在现场感。少部分自悟之人可以做到,如性情温和,不急不躁;俗话说心细、稳重且城府很深的人,像“粘液质”、“抑郁质”气质之人相对几率要高。而多血质、胆汁质之人,很难把全身心把控在现场感中。
![]()
“念如在”,即念头时时刻刻都在圣贤规范中。比如“笑面虎”笑里藏刀,他坏在心头,念念都是恶。这是极端分子,是少数个别。而平常人中不善不恶之人,芸芸众生,从小承接父母祖上文化,或气质使然,或习性已成,念头好破吗?处在好坏边缘的念头易破,而生性好恶(Wu)、贪嗔痴慢疑之性难破呀!
文化不一,念头不一;念头是思想的一粒分子,强烈的念头可以左右思想,思想又是精神境界的根基。若积恶成疾,就会发生质变了。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一般好人”之念头如何修正。
![]()
念头与思想之间是逻辑性辩证关系。学习圣贤智慧,第二步是修心,提升思想境界,关键在念头上修。本文讨论就得回归到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正途(通途)上,每个学习者是应该专心致志“研学”。不是仅仅读书,讨论理解,或浅尝辄止就能修到位的。
![]()
修,学习研读,明白人道应如何去做一一这是常规性学习;如何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挖根清底一一这是灵魂深处“闹革命”,不能像鲁迅笔下的阿Q剪掉辫子就是“革一革了”。灵魂深处盘根错节,应当截流筑坝,彻底断流,永保一湾清水入污泥而不染。
筑堤固坝,就是学习优秀文化,以旧换新,保好一泓清水。工程虽大,竭尽全力,就是学好圣贤知识;反复一遍一遍地学习储存大量的文化结晶。从形式上说,就是读书看视频分享讨论,互相启发,加深认识。这是一般的学习流程。
![]()
二、 文化初期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中华民族的觉醒,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断代,文化的饥渴,嗷嗷待哺;又西方文化的侵蚀,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带来了文化危机。社会掀起了“救救孩子”的呼唤,优秀文化学习的高潮兴起。以《孝经》为主导,以《弟子规》诵读为抓手;学习以圣贤讲座为主,孝善榜样引领,轰动效应,影响巨大。
学习的发展。以《弟子规》113件小事落实为抓手;寻根问祖,枝繁叶茂;以礼仪促文明,好家庭、好家风、好家教,教材以名贤家训为主体,构建和谐家庭。落脚点就是以“孝”为中心。
![]()
品性的提升。 发展到现实阶段,把学习与心性教育结合。如“五福”教育以“好德”为基础,以康宁为标准,善终为目标。学习从形式上营造一种氛围,从敬孝、行善到心性提升;从现场感的控制三欲,到生命能量级的构成;从情绪、念头到生命质量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其是从能量永恒帐户构建,祖上积德能量的转移支付,到“祭如在”能量的互惠……
所以,人们学习的深入已经到了人性的纵深,发挥现场感的巨大职能,守好“念如在”、“身如在”、“行如在”这个人性提升的重大命题。也就是说,学习的纵深由肌肤到脏腑又进深到骨髓。
![]()
学习遇到了“瓶颈”。从读、听、看,到分享交流,触及心性成长,处于徘徊期。心性提升,重在心心念念如何去垢洗污,止定静安虑得,成了重大课题。常规学习方法,很难以破冰解冻。文化圣贤大德与一心求进的志士,共同探究方略。如“寻找安详”“致良知”“你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教材种类《论语》、《中庸》、《易经》、《道德经》、《阳明心学》、《黄帝内经》……群书毕至。
![]()
三、 文化主体确立。谁是学习的主体?我要学习,填补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一般社会性标准: 好人、赖人(人品坏)。好人,敬孝尽忠;赖人,自私缺德。凡进入团体学习之人,一般是向善求进,追逐光明幸福。多为苦求而无术,上进而无门;学习有自觉,苦于学无方。我们有饭送饥人,有话送知人。就针对“学习的主体性”加以商讨。
![]()
业内有句“行话”: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有道理: 一个团体,参差不齐,从基础到接受力、悟性,团体起点一样,效果则快慢不一,此为一个人走得快之理;团体学习,人多势众,气场大,感召力、影响力大,众势推得远,利弊互现。如何把群体优势发挥出来,又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各得其所,个体、群体二者得兼,这就是一个科研“题”。
组织的艺术与个体的配合,是鱼和熊掌皆可兼得的良方。既能搭建个体主观能动性平台,同时,又能各取所需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具体讲,团体的同一体,个体的自主体,要能得到有机融合与统一,团队的生命力、建设力日益强大,使个体与团队学习与成长共赢,团体的壮大与生命力长久,得以发展,就“学习万岁”了!
![]()
在组织框架下,如何培养学习的自主意识?首先明白,我们的“寻找安详小课堂”与银川和等地的集中办班学习同异有别。宗旨、内容(教材)、学习形式有相同类似,但组织形式上有较大差别。集中班六项班规,同吃同住全封闭,脱离家庭与社会,学习、活动与生活是三位一体模式,一条红线逻辑关系科学与紧密。
而我们是“松散制”,每周半天(约3个小时),学习与分享一体模式,然后各回各家,工作家务忙里忙外,当然,也有的还参加每日早上的“520”学习。虽有机制的束缚,但多是靠自觉主动。
![]()
所以,效果差异较大。由于效果的差异,导致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出现两极分化,有的甚至退出,或者流于形式。
由此看来,“周学制”的组织约束力,如何能让学习者自觉主动自我约束,能够创造性学习,真正学出“幸福自我,引领他人”的社会效果,还须进一步深入探讨。
谢谢!下次见。 王瑞喜 2025年9月5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