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意陪伴”到“专业守护” ,自7月正式启动以来,长宁公证处联合上海颐家养老服务中心共同发起的“长宁区老伙伴志愿者支持项目(法律培训专题)”,通过法律赋能实现助老服务的专业化跃升,将覆盖辖区近2000名法律助老志愿者。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除了生活层面的照料外,守护好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意味着老伙伴志愿者将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上海颐家养老服务中心表示,从具体实践来看,老年人因法律常识匮乏导致权益受损的情况并不少见。同时,在调查中,超过75%的老伙伴志愿者表示,他们普遍陷入“想帮而不会帮”的困境,亟需法律实务指导。
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为社区治理持续培养更为专业的力量?在长宁公证处工作人员下基层服务社区时,上海颐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台下聆听讲解的一位工作人员偶然发现了合作的可能性。
能不能联动长宁公证处和养老服务机构,搭建起一个“法律服务资源池”,逐渐形成“政府指导+社会组织运营+专业力量支持”的协同模式,这种方式可行吗?
从首次尝试开始,接下来的每个周四下午,“长宁区老伙伴志愿者支持项目(法律培训专题)”与老伙伴志愿者如期“相约”,现在,已覆盖辖区多个街道。
说起法律培训专题的课程,公证员表示,为了体现公证预防纠纷的核心制度价值,结合民法典继承编、婚姻家庭编,根据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编写了实用教程,使老人及子女能够精准识别风险,帮助提前规避继承争议和婚姻财产争议、财产损失,提供初步法律指引。不仅如此,他们还引入“法律工具箱”(如继承概念、遗嘱分类、婚姻财产关系等),搭建家事领域法律基础框架,通过法律培训增强老年人自主决策能力,从而避免“被决策”困境。
“遗嘱公证、继承公证、婚姻财产公证等相关知识非常实用,掌握好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家住欣怡小区的王女士是一位老伙伴志愿者,她表示,今后,她希望可以成为“社区法治宣传员”,联合其他老伙伴志愿者一起携手推动形成“尊法、护权、互助”的社区文化。
与此同时,为了强化后端支撑,长宁公证处和上海颐家养老服务中心还尝试建立“公证员—志愿者”协作网络,对复杂案件启动快速转介通道,保障老年人及时获得专业法律援助。
长宁公证处表示,主动下沉社区开展教学培训,是新时代公证职能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深度介入养老领域的一种创新模式。今后,长宁公证处和上海颐家养老服务中心将持续践行合作路线,为辖区老人筑起一道坚实的“法治防护网”。
部分图片来源于长宁公证处
撰稿/摄影:闫 漫
编辑:竺嘉茹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