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被房贷压垮,死后还要被高昂殡葬再“割”一次韭菜?
曾经,殡葬行业被看作是稳赚不赔的“朝阳产业”,毕竟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然而,如今这个行业似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潮”。
![]()
按理说,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死亡人口增加,殡葬市场理应更加繁荣,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是没人去世了吗?当然不是,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其实,是年轻一代开始拒绝传统殡葬消费模式,一场关于殡葬行业的变革正悄然酝酿。
![]()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殡葬费用令人窒息
如今常听人调侃,活着时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连“身后事”也成了新的经济负担。
这句话虽是玩笑,却真实反映了年轻人对殡葬成本的无奈。
传统殡葬带来的沉重压力,正悄悄改变着他们对“身后事”的认知。
![]()
以一线城市为例,一场所谓的“标准葬礼”平均花费高达12.8万元。
细看花费,寿衣三五千只能算是普通款式,骨灰盒若想选个稍微体面的,八千元只是起步价。
更令人咋舌的是墓地价格,北京昌平某公墓一平米价格高达12万元,远超周边商品房。
![]()
这还不是全部,墓地使用20年后还需续缴管理费,否则可能面临“清墓”。
于是,“坟墓贷款”成了部分年轻人心中又一重难以言说的压力。
![]()
除了价格高昂,行业内的种种套路更让人头疼。
天津一位网友分享经历,工作人员劝他,不请八个道士就是对逝者不敬,无奈之下只能购买高价超度服务。
挑选墓地时,又被暗示朝向不佳会影响后代运势,一步步掉入消费陷阱。
![]()
这些以“孝道”“体面”为名的营销手段,把葬礼变成了不得不随大流的“面子工程”。
本就背负着房贷、养老、教育三座大山的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为这“人生的最后一击”再掏腰包。
![]()
新型告别方式兴起
90后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以后在树下挖个坑,种棵树,人生最后一程就算完成了。
这种听上去随意又洒脱的想法,正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殡葬潮流。
![]()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跳出传统仪式的框架,寻求更简洁、更温暖、也更环保的告别方式。
他们希望“告别”能回归情感本身,不再被形式和负担所牵制。
![]()
生态葬就是一个显著的转变。杭州的周女士为奶奶选择了树葬,总共花费5800元,包括一个可降解骨灰盒和一棵桂花树。
如今,每年看着桂花盛开、落叶飘零,成为全家怀念奶奶的一种安静又自然的方式。
![]()
在大连、上海等沿海城市,海葬也逐渐被接受。
海葬最大的优势是经济实惠,许多地方政府还提供补贴。
例如上海对选择海葬的家庭提供交通费、骨灰处理费等补贴,有的家庭甚至无需自掏腰包。
![]()
2023年,上海海葬预约量比前一年增长了四成,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陪同长辈前来咨询,这种做法已不再稀奇。
这些新型安葬方式不仅节省了大量费用,还更强调“生命的延续”。
相比冰冷的墓碑,它们似乎多了一丝人情味。
![]()
对于那些长期在外地甚至海外的年轻人来说,“线上追思”成为打破距离限制的好方式。
例如正在英国留学的“团子”,就是通过家族群的在线追思页面上传照片、点燃虚拟蜡烛,即便隔着时差,也完成了一场对爷爷的安静而真诚的纪念。
在她看来,这种方式比硬着头皮飞回国内参加仪式,反而更能表达真挚情感。
![]()
年轻人的选择在改变,市场也在随之调整。
武汉有殡仪馆推出“清明套餐直降2000元”,寿衣甚至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
![]()
还有不少地方的殡仪馆开始实行“菜单式报价”,将葬礼各项服务列成明细。
每一项都明码标价,杜绝隐形消费。
一些原本主打传统葬式的殡仪馆,如今也陆续推出万元以内的基础生态葬服务。
![]()
这些新选择,不只是为年轻人节省了开支,更重要的是让“告别”回归了情感本质。
他们用自己的选择,重新定义了“好好告别”的意义。
![]()
殡葬观念正在转变
殡葬方式的变迁,本质上是新旧观念之间的碰撞。
有人认为,简办葬礼是对传统的不敬,甚至算不上孝顺。
郑州的王阿姨就是如此,儿子为家人选择海葬,她心里始终不踏实,总担心亲戚背后议论。
![]()
但现实中也有另一种情况:老人在世时无人照料,去世后子女却大操大办,仿佛这场面能弥补生前的亏欠。
江苏曾有这样的案例,一名男子在母亲病重期间几乎不闻不问,母亲去世后却借钱办了一场排场十足的葬礼,纸扎的别墅、豪车摆满半条街。
这种场面,说到底不过是做给活人看的,只为“脸上有光”。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意识到:葬礼的意义在于寄托哀思,而不是摆排场。
他们更愿意将情感和金钱投入到老人在世时的陪伴和关怀中。
在他们看来,生前的关爱远比死后举办再隆重的葬礼更有价值。
![]()
这种理性认知,也正悄然改变着大多数人的告别方式。
许多人用自己的选择,传递着这种新的生死观。
作家琼瑶早已决定选择花葬,希望将骨灰与花种混合,等到来年花开,就像她以另一种方式继续陪伴大家。
![]()
福建的刘彩金老人,也用她的方式传递了温暖。
她生前曾表示,自己一生未曾读书,深知贫困孩子求学的艰难。
她希望去世后,丧事从简,省下的钱捐给村里助学基金。
![]()
家人遵照她的遗愿,仅邀请亲近亲戚,没有举办任何排场,省下1万元捐给了村里的助学基金。
她的善意以这种方式延续,比任何墓碑都更具意义。
![]()
其实殡葬业所谓的“寒冬”,不过是“旧模式”和“旧观念”的寒冬。
年轻人并非不尊重传统,也不是不重视葬礼,而是不愿再被形式和负担所束缚。
他们用自己的选择告诉世人: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不在于葬礼的规格有多高、墓地有多贵,而在于我们如何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如何在生前彼此陪伴、传递温暖。
![]()
结语
生命的温度不在墓碑的奢华中,而在日常的温情里。未来,让告别回归情感本身,让殡葬卸下“负担”回归本质,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朝阳”方向。
参考文献:1.中国新闻网:《生态葬悄然兴起环保理念开启生命绿色归途》2025-04-032.长江日报:《让生命回归自然,更多人选择生态葬“送别”》2025-04-013.澎湃新闻:《“身后事”变“闹心事”?这些都是你不知道的殡葬违法陷阱》2025-08-26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