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出于关心,不断地提醒他人时,本意或许是善意的。然而,心理学视角下,频繁且不必要的提醒——即“过度提醒”——往往成为一种干扰,甚至对个体的心理功能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它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一种未被觉察的不信任感和控制欲。
01
什么是过度提醒?
过度提醒是指在一段关系中,一方反复地对另一方的行为、任务或日常活动进行叮嘱或干预,即使对方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常见场景包括:
· 孩子写作业时不断被检查;
· 家人反复提醒起床、吃饭等日常事务;
· 同事或伴侣对小事一再嘱咐。
这些行为看似是“为了你好”,但实际上却传达了另一个信息:“我不相信你能做好。”
02
过度提醒背后的心理动机
提醒者往往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对方,但深层心理可能包括:
· 焦虑情绪:担心事情出错,试图通过控制来缓解自身不安;
· 完美主义:难以接受他人犯错或偏离自己的标准;
· 自我价值感投射:通过他人的“需要”来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尽管动机复杂,但过度提醒的结果往往是破坏性的。
03
过度提醒的心理影响
【削弱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频繁被提醒会让人逐渐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我可能真的不行”的自我认知。久而久之,个体甚至不再尝试自主决策或解决问题。
【激发抵触与逆反心理】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自主权。当感到被控制时,自然会产生抗拒——尤其是青少年阶段,“你越说,我越不想做”正是对这种侵入性提醒的反抗。
【导致主动性放弃】
“反正总是被打扰,放弃自己的主动性吧!”当个体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会被干预,就可能选择彻底放弃努力,变得被动、依赖,甚至逃避责任。
【损害信任关系】
关系中若充满不请自来的提醒,彼此间的信任基础便会逐渐瓦解。被提醒者感到自己不被尊重,提醒者则陷入“越不信任—越提醒—越依赖—越不信任”的恶性循环。
那么,该如何避免过度提醒?
「区分关心与控制」
真正的关心是支持对方自主完成,而不是代替或监视。你可以问:“需要我帮忙吗?”而不是“你应该这样做”。
「赋予信任,允许犯错」
错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允许他人体验自然结果(例如起床迟到需自己承担后果),远比反复提醒更能培养责任感。
「用鼓励代替提醒」
与其说“别忘了带钥匙”,不如说“我相信你会记得带好随身物品”。后者传递的是信任而非焦虑。
“真正的帮助,是赋予对方信心和空间,而不是用提醒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心理学中强调‘支持自主性’——即尊重个体作为行为主体的意愿和能力。当我们相信别人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务时,我们不是在放任,而是在培养一个更自信、更有能力的个体。”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文秀表示。
(点开短视频,内容更精彩)
记者 / 张雯婧
编辑 / 黄骞文
视频 / 张雯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