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28日期间,大世界楼顶那块陪伴市民几十年的灯牌被撤了,与“中国李宁”合作上了。这个承载了上海百年历史的文化地标、传递着老上海夜色、几代人逛南京路的共同记忆,即将成为和体育精神、创新文化相结合的体验空间。
这件事一下子把“店招”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话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实店招的功能远不止“告诉你这家店卖什么”。在上海,它们既是商业符号,也是文化符号,更是城市记忆的缩影。今天就想来聊聊店招的话题。
图源:上观新闻
01
城市记忆与现实困境
首先,从安全与规范角度来看,上海近年来对城市店招的监管趋于严格,相关部门强调结构安全、亮度管控和消防要求。大世界的灯牌或许存在年久失修的隐患而需要被拆除,但灯牌并非仅仅作为商家宣传的工具,更承载着城市记忆与文化情感。大世界作为上海近现代都市娱乐业的重要符号,其灯牌形象已经成为时代共享的文化记忆,一旦被撤换,公众感受到的是“记忆缺口”。
其次,从制度层面来看,上海的店招审批与监管机制主要聚焦于合规性,缺乏美学与文化的前置审查。审批流程偏重建筑安全与施工合规,但对于标识与街区整体景观的协调性、文化符号的延续性考量不足。大世界灯牌的拆除与更换过程中,也缺少透明的公示和与公众的沟通,导致市民产生“突然被拿掉”的情绪。
第三,现实中还存在“一刀切”与“放任混乱”并存的局面。一方面,部分重要街区和地标性店招因历史或文化价值受到过度保护,难以灵活更新;另一方面,社区街道的小型商铺招牌则缺乏统一引导,存在无序拼贴、光污染严重、材料廉价等问题,既影响街景品质,也削弱了城市整体形象。
PRISMA新嘉中心更新前店招
总体而言,上海的店招治理还停留在“安全与规范优先”的阶段,而在“美学审美”“文化传承”以及“市民参与”层面存在明显短板。大世界灯牌事件因此成为一个触发点,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店招究竟是单纯的商业标识,还是城市文化与空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世界各地怎么管店招?
既然店招是“城市面孔”,那别人家的“面子工程”做得怎么样?
1.香港:霓虹灯的退场与回忆上世纪的香港,满城都是红蓝交错的霓虹灯,电影镜头里那一抹闪烁就是“东方之珠”的象征。但进入21世纪后,霓虹灯被认为不安全,开始大规模拆除。一时间,熟悉的夜景黯淡不少,市民大呼“失落”。
图源:外滩bund
不过香港也没全盘否认,它们把有代表性的招牌列入“文化档案”,送进博物馆保存,还搞“霓虹再生计划”,用LED去模拟霓虹的光感。这样既保证安全,又让文化记忆不至于断层。
2.东京银座:精致到像写剧本走在银座大街,你会发现,虽然招牌各有特色,但整体看起来就是“和谐”。这是因为银座有一套“景观规则”,对不同街段的招牌高度、亮度、甚至字体大小都有明确规定。
图源:Pelago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规则不是官员一个人拍脑袋定的,而是建筑师、景观师、美学专家共同制定的。审批也不只是查图纸合不合规,还要看是否“好看”。市民和游客则通过展览、导览了解到这些规则背后的逻辑,从而心甘情愿配合。
例如资生堂大楼。它的店招设计低调而优雅,使用极简的字体和光影变化,既不抢街景的风头,又能精准地传递品牌格调。与之相邻的小型咖啡店,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招牌设计上同样遵循规则——小巧的木质招牌配合温暖的灯光,成为街角的一抹亮色。正是这种大小店铺各守规则、又尽情发挥创意的场景,让银座成为“全球店招最精致的商业街”之一。
图源:taipeiwalker
3.纽约和伦敦:规矩细到“厘米”
纽约对招牌的分类特别细:挂墙的、立柱的、屋顶的、电子屏的……每种都有不同的尺寸和亮度限制,超过了必须经过专门委员会审核。
图源:archdaily
伦敦在历史街区,对材质和字体也都有硬性规定——比如只能用木质或金属,塑料大招牌一律不行。规矩细到“字体厚度”,执行时就少了模糊地带,也避免了执法随意性。
图源:vogue
国际上其他城市的实践经验显示,这些城市在相关事务的处理上普遍秉持“分区分级、统筹美学与文化”的理念。具体而言,在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特定区域,着重加强对历史记忆与城市风貌的保护;而在充满发展潜力的新兴街区,则积极鼓励创新与个性表达。不过,无论其工作侧重点存在何种差异,都共同遵循“有章可循、有标可依且具备有效沟通机制”的基本准则,以此达成城市发展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平衡。
03
上海怎么办?
大世界灯牌事件为上海店招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上海完全可以在保持城市风貌与商业活力之间找到更为精巧的平衡点,通过科学分区、制度创新与社会参与,推动店招管理走向更加智慧化和人性化。
首先,应当建立分区分级的治理体系,做到“因地制宜”。在外滩、大世界、南京东路等地标保护区,应采取“最小干预”的原则,以修复、复刻为主,尽量保留历史风貌与城市记忆;在南京西路、淮海中路、新天地等展示型商圈,可以在规则之内鼓励数字化和创意展示,但应控制亮度、色温,防止出现光污染;在武康路、静安寺一带的历史风貌区,则应统一材质和色彩,营造低调、和谐的整体视觉;而在社区街道,重点是解决“拼接混乱”和信息冗余问题,使其回归简洁与清晰。
其次,可以探索临时许可机制,为城市留出一定的创意空间。在节庆活动或品牌推广期间,允许设置“临时大招牌”,但须严格执行报批、保证金缴纳和复原机制。通过“有序的临时”,既能活跃氛围,又能避免留下“烂尾”的视觉遗产。
第三,要将历史招牌纳入“保护+再生”的路径。对于如大世界、和平饭店、老字号商铺等具有象征性的招牌,应建立“历史店招名录”,在修复光源、改善安全的同时,通过博物馆、专题展览,甚至借助AR等数字手段,让这些店招在不同场景中继续“发光”。
M+博物馆香港街头的霓虹灯招牌展,图源:香港旅游发展局
第四,完善前置审查机制,推动“专家把关+市民参与”。可以设立“店招设计审查委员会”,由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美学专家共同把关,不仅关注安全合规,也重视审美价值。同时,通过公示和听证会,让市民获得充分的参与感,避免出现“突然消失”的尴尬局面。
最后,应当通过激励与试点推动整体提升。对使用绿色材质、造型美观且与城市风貌协调的商户,可以给予补贴或减税支持。先在南京西路、外滩等重点区域开展试点,形成可复制的标杆经验,再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总体而言,上海的店招更新与治理,既不应走向一刀切的“拆除逻辑”,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而是需要通过分区分级、保护与创新并重、专家与公众协作,共同塑造一个既有秩序感,又充满烟火气的城市视觉环境。
原创作者:林欣蓝
责任编辑:林欣蓝
策划审核:夏 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